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文章详情

外籍患者不明原因四肢瘫痪,华山团队“破案”救治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024-12-19 20:35:38

“叮铃铃......叮铃铃......”

“喂,您好,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请讲。”

“您好,急诊有一位四肢瘫痪的印度病人,考虑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请问在急诊哪个位置?我们来接。”


这是2024年11月24日,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接到的一通紧急电话。电话中谈及的患者是来自印度的工程师约翰(化名),当时已经出现言语不清、吞咽困难、面部僵硬、四肢瘫痪和呼吸费力等症状,病情极其危重。20天后,在华山医院急诊、国际医疗中心、神经内科、输血科、感染科和康复团队、护理团队、财务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他已经能独立行走。


病情凶险,6天恶化至瘫痪


作为工程师的约翰十分敬业,在印度经历了发热和咳嗽后,仍保持着每天14小时的高强度工作。11月18日,他从印度出差飞抵中国,不料第二天开始出现言语含糊、吞咽困难的情况。11月20日,他的双下肢逐渐麻木无力,行走不稳,随后蔓延至双上肢。虽然外院一度认为约翰是普通呼吸道感染,但由于没有排查出真正原因,治疗效果不佳。随着病情急剧恶化,约翰的中国同事意识到肌无力可能是神经系统的问题。11月24日,中国同事毫不犹豫将病人转运到上海,来到华山医院急诊。他们相信,华山医院神经科的权威诊治能给约翰带来希望。


急诊团队快速评估后,初步判断约翰可能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 syndrome,GBS)并伴有肺部感染,便立即启动免疫球蛋白和抗感染治疗,并与国际医疗中心联系安排进一步住院治疗。


当机立断,确定治疗方案


然而,病情仍在进展。转入病房后,约翰的四肢几乎完全失去活动能力,自主进食和排尿困难,甚至出现氧饱和度波动和二氧化碳潴留,随时可能需要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国际医疗中心华正豪医生、李薇医生在顾静文主任、卢燕雯副主任的支持下,与诊治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神经免疫亚专业组带头人陈向军教授取得联系,迅速组成医疗小组,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实验室检查,陈教授判断这例吉兰-巴雷综合征不是普通型而是急性运动轴索型,如果不及时治疗,致死致残率很高。陈教授决定调整治疗方案,建议由免疫球蛋白滴注调整为血浆置换治疗,同时请重症监护病房协助准备无创呼吸机。医疗小组进一步与输血科朱鑫芳医生制定了血浆置换方案。考虑到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团队与感染科共同调整了抗感染用药方案。同时联系康复医学科与护理团队在饮食和护理方面予以详细指导。


“It's OK, 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陈教授在床旁耐心鼓励约翰,温暖的话语带给他希望。

科普卡片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累及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急性起病,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性病程。GBS起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症状通常表现为对称性肌无力,从双下肢开始逐渐上升,四肢远端为主的感觉障碍。常伴有面肌、延髓肌和眼肌无力,也可有颈肌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无力。可伴有自主神经受累或下肢为主的神经痛。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治疗有效。



克服疑虑,赢得患者家属信任


治疗团队非常清楚,启动治疗的时间与疾病的预后息息相关,希望即刻为约翰进行治疗。但病人和家属因为文化、语言差异等原因一度迟疑。他们还没弄明白:为什么需要血浆置换?治疗周期多长?能否转运回印度治疗?他们希望与印度的医生讨论之后再做决定。


李薇医生反复与约翰的家人、家庭医生及工作单位人员等多方进行病情沟通交流,解释调整治疗方案的利弊考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患方的同意并通过了保险的审批,如期进行血浆置换,同时,团队予以约翰抗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等治疗,并请康复医学科进行评估,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峰回路转,患者可以独立行走


在血浆置换、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共同作用下,约翰的身体状况逐步好转。11月27日,完成第一次血浆置换治疗后,约翰的左手能抬起来了。四次血浆置换治疗后,约翰在医务人员的搀扶下可以站起来了。镜头前,他举起手比出了“V”的手势。


随后,约翰继续配合治疗,从坐起、站起到独立行走,再到自主进食,甚至用手机与家人联系,这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日常点滴重新回到了他的生活中。


经过两周的治疗和康复后

John在医务人员的搀扶下站起来了

(本文照片均经患者同意后使用)


随着病情稳定,约翰的身体状况逐步达到乘坐飞机的条件,印度医生来接约翰回家了。陈向军教授团队为患者制定了后续诊疗方案,国际医疗团队与接诊医生进行了详细的病情交接,并出具医疗证明请航空公司为患者转运提供帮助。


John与陈向军教授团队在国际医疗病房合影


出院前,约翰拿出一件白色T恤希望得到医护团队的签名并合影留念。“非常感谢你们的治疗和帮助,回到印度后,我一定会通过网络介绍中国的医疗技术!”约翰充满感激地说。不过,约翰的面部肌肉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特别期望两个月以后能看到可以开怀大笑的约翰。


John与国际医疗中心医疗团队合影


自2023年上海高水平公立医院医疗旅游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上海正逐渐成为外籍人士寻求医疗服务的目的地。华山医院推出神经疑难重症、国际化全科、皮肤疾病、骨创及显微外科、普外微创手术、头颈颌面外科、疑难感染、眼耳鼻喉科等十大医疗品牌。近一月已接诊境外门诊患者500余例,收治来自澳大利亚的脑胶质瘤患者、德国的面神经瘫痪患者、丹麦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荷兰的半月板损伤患者、法国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埃塞俄比亚的疟疾患者等住院境外患者34例,其中包括数例专程慕名转运到上海治疗的患者,以及到上海参加运动赛事或出差遭遇病痛的患者、在上海或江浙沪城市定居的境外患者、返沪的华人华侨等。


华山医院以其高水平技术及高水平服务,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患者慕名前来就诊。依托特色专科品牌、国际医疗服务及扎实的多学科团队合作基础,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采用“全科+专科”“专人负责+全程服务+整合管理”的多学科、闭环式服务模式,专注于提供最佳疾病诊疗,还提供更多的文化尊重及人文关怀,并负责与患者海外医疗保险公司进行对接,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诊疗,为拓展上海医疗服务的国际市场、建设国际医学中心城市做贡献。


专家介绍



陈向军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

神经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脑炎、脑膜炎、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中枢脱髓鞘病、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副肿瘤综合征、风湿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病(“渐冻症”)、周围神经病等各种神经系统疑难杂症。


2024年8月由陈向军教授牵头组建的全国华山医院神经免疫和感染MDT诊治联盟,首批加入已有全国78家地区代表性医院。联盟主要致力于推动中国神经系统感染与自身免疫病诊治规范化、精准化,同时提供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文 | 李薇、储露露、杨文波、俞海

审核 | 顾静文、陈向军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