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负责陪伴服务
看似美好的“私人陪游”
隐患重重
“私人陪游”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了旅游体验。同时,该模式对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也具有探索意义。然而,少数陪游者不遵守契约精神和诚信缺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钟栎娜表示,不少“私人陪游”缺乏资质的审核,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和人身风险,甚至涉及衍生服务的灰色地带,这些不合法的内容或者道德争议进一步放大了安全的隐患。
在北京从事地接服务近二十年的导游马璇告诉记者:“至于安全保障,如果在行程中突然摔倒受伤,旅行社可以去报险,而个人承接则无法为客人提供这种保障。”
此外,“私人陪游”的旅行模式也并不适合边界感强的人群。在陌生的地方如何与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相处,迥异的性格如何在短短几天内相处融洽?
针对“私人陪游”
江苏省消保委发声
在此背景下,“私人陪游”的合法合规性就值得考量。“私人陪游”与传统导游业务存在一定差异,不能简单等同,能否用规制导游业务的法律规定去对“私人陪游”服务进行规范,也需要深入探究。但毫无疑问的是,“私人陪游”服务需要得到进一步规范。
对此,江苏省消保委建议: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陪游”服务的管理,出台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对服务行为进行界定,明确服务标准,让“陪游”服务走在正轨有章可循;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从业者资格审核,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旅游行业应当坚持行业自律,加强对“私人陪游”服务的正向引导,有效监管及规范,提供必要的从业人员培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从业人员应坚守契约精神,以“诚”待客,做好服务中面对各类突发状况的准备,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旅游体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消费者在选择“私人陪游”服务时应保持谨慎态度,不要盲目轻信网络上的个人陪游服务,尽量选择正规旅游平台或旅行社进行私人服务定制,查看导游的资质证书,并签订详细的书面服务合同,确保个人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工人日报、荔枝新闻、江苏省消保委等
责任编辑:赫兹 实习生 牧麦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