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中国道路”大讲堂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提升”培训主题报告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礼堂开讲。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以《人工智能何以改变世界》为题,为师生讲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技术路线,介绍了同济大学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的最新实践,勉励师生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找准发力点,为加快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贡献。校党委副书记刘润主持。人工智能因何而来?“用机器实现人类智能,让机器服务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和追求。”郑庆华说,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为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手段和思维方式,人工智能是一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如何从弱到强?郑庆华阐述了数据驱动的大模型、“知识引导+数据驱动”的大数据知识工程、引入人脑记忆机理等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路线。他结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借鉴脑科学,引入人脑记忆机理,有望破解当前大模型固有的过度消耗数据与算力、灾难性遗忘、推理能力弱等缺陷,开辟人工智能的新路径,创建机器智能模型。”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世界之变、文明之变、产业之变、教育之变、科学范式之变,同济大学何为?郑庆华就今年5月学校推出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围绕八大核心任务,结合学校最新实践,讲述了当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进的“人工智能+”各项工作进展,包括人工智能科教平台、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AI for Education)、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赋能工程技术(AI for Engineering)、人工智能赋能管理服务(AI for Management)、智慧校园十大工程、开展人工智能社会治理问题研究、打造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培养一大批“AI+X”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