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肢红、肿、痛
中了什么“毒”?
什么是下肢丹毒?
临床病例
今年夏天酷暑持久难耐,老李总觉得自己的左下肢和这酷热的天气一样总是一阵阵发热发烫,实在难受,用一盆冷水浇下去,瞬间舒服多了。一开始也没有多在意,过了一个多月还没见好,反而灼热和疼痛越来越严重,局部皮肤越来越红,有些红的发紫发黑,小腿有点变粗。不放心,来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小腿得了“丹毒”,必须马上治疗。
01 什么是丹毒?
REPORT
丹毒为中医外科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丹胗“”丹燥疮疡“的记载。
中医定义
中医认为丹毒多先由皮肤、黏膜破损,外受火毒和血热博结,蕴阻肌肤,不得外泄,致患部鲜红灼热,有如涂丹为特征的急性感染疾病。
发于头面部,名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名为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名为赤游丹。
西医定义
西医认为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发生于面部、下肢等部位,容易复发。
02 什么是下肢丹毒?
REPORT
下肢丹毒是下肢真皮浅层淋巴管的炎症感染,又称网状淋巴管炎,俗称“流火”。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涂丹,热肿胀,迅速扩大,边界清楚,发无定处,可伴有恶寒壮热等全身症状,病情轻者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严重者可能引起菌血症,危及生命。
03 发病诱因有哪些?
REPORT
常见于全身抵抗力下降,皮肤不完整、皲裂、溃疡的患者。
局部皮肤真菌感染
常见的有足癣。足癣经搔抓后,皮肤屏障破坏,各种病原体尤其是链球菌及葡萄球菌合并足癣通过皮肤微小破损入侵皮肤网状淋巴管系统出现红、肿、热、痛症状。
真菌还可引起局部菌群失调,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出现复杂难治型丹毒。
其他高危因素
研究发现超重肥胖、皮炎湿疹、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为丹毒的独立危险因素。
04 有哪些临床特点?
REPORT
发病主要见于夏季和秋季,其中6~9月发病率最高,好发于双下肢,占92.9%,左下肢明显,占53.5%。临床上可合并其他细菌、真菌感染。
全身症状
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的非典型症状。
局部症状
1.局部红赤灼热,肿胀疼痛。
2.红斑边缘与正常皮肤分界明显,红斑上可出现水泡、紫斑、化脓或皮肤坏死。
3.患处皮温高、硬结、水肿。
4.局部有触痛、灼痛。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足趾真菌检查阳性。
04 临床分型有哪些?
REPORT
疱疹性丹毒
复发性丹毒
坏疽性丹毒
游走性丹毒
05 如何治疗呢?
REPORT
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疗程10~14天,足量全程。对青霉素过敏可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5天,减少复发。
局部治疗
1.如合并感染,有脓肿形成,皮肤表面可用抗菌药膏涂抹或外用消毒剂每天消毒1~2次或局部湿敷。
2.50%硫酸镁溶液湿敷消肿。
中医疗法
中药口服联合中药外治。如中药贴敷、中药塌治、针灸治疗等可以很好地缓解症状,弥补抗生素治疗的不足,从而减少复发。
06 护理很重要‼️
REPORT
保证充足休息和营养支持。
促进血液回流,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减轻肿胀。
患肢疮面外洗,控制水温
30~35度,擦洗时动作轻柔。
做好心理疏导,消除焦虑情绪。
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恢复期可用氯己定消毒凝胶
每天揉搓清洗3~5分钟后,
温水洗净。
预防皮肤破损,积极治疗湿疹、
暴雨天气,保持足部干燥,
不要长期泡于脏水中。
控制血糖、积极治疗下肢静
脉曲张,控制丹毒发生的相关
危险因素。
撰文 | 孙惠华、陈晓旭
审稿 | 严晓伟、杨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