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瓣分离联合放疗诱发肉瘤
免疫治疗增敏的新技术
第一完成人: 骨科 张伟滨
第二完成人: 骨科 鲍其远 温竣翔
第三完成人: 骨科 沈宇辉
病理科 陈晓炎
骨科 欧阳芸
骨肉瘤转移,没法再治疗?
21岁的小洋(化名)人生才刚刚开始,谁知却突遇噩耗,四年前打篮球跌倒后,他左侧大腿内侧出现肿痛,膝关节活动也不灵活,在当地医院拍了片,提示左侧膝关节没有骨头及关节病变,小洋以为就是运动受伤也没再重视。可是,两个月过去了,情况却更严重了,小洋肿痛的左侧大腿进一步肿大起来,膝关节MRI检查发现左侧股骨远端有一个大约42x31x47mm的占位,疑是骨巨细胞瘤。这么年轻的娃,长了个瘤子?一家人慌了神,千里迢迢赶来瑞金医院,希望能查清楚病因。
通过病灶穿刺活检,小洋被确诊为骨肉瘤。就这样,他踏上了漫漫四年的治疗之路:手术,化疗,复发,化疗,手术......“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之一,病情发展迅速,很容易发生转移。特别是不可切除转移性骨肉瘤患者往往预后很差,不仅生存期有限,而且患者伴随各种痛苦,生活质量很低。”骨科张伟滨主任解释,小洋就是发生了骨肉瘤合并腹股沟转移。但由于既往手术及多次治疗,外加肿瘤浸润局部皮肤及大血管,腹股沟区域皮肤条件不佳,局部肿瘤日益增大,他没办法再进行有效的局部治疗。
为正常放疗周围器官穿上“防弹服”,
将肿瘤牢牢锁定
“我们研究比较发现,通过对进展期骨与软组织肿瘤实施高剂量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肉瘤的治疗结果,其有效性较传统放疗提升2~3倍。”张伟滨主任介绍,“然而由于重要脏器(肺门、盆腔)及浅表皮肤对于放射耐受剂量有限,当肉瘤转移邻近这些部位时,放疗医生往往难以实施高剂量放疗,对肿瘤束手无策。面对此种困境,在常年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新的治疗方案,通过为正常放疗周围器官穿上‘防弹服’解决问题。”
张伟滨主任团队为小洋制定了这种穿上“防弹衣”的治疗方案,即肌瓣转移和立体定向放疗(SBRT)这一新的综合方法诱导免疫治疗增敏的临床策略。手术中,张主任团队将一段长约30cm的肌肉旋转并移植到患者肿瘤附近,将正常组织有效保护后实施肿瘤高剂量放疗,肿瘤牢牢锁定在放疗“安全区域”内。
一番创新治疗后,小洋恶变的肿瘤被牢牢控制住了,在长达9个月的控制期,他行走自如,既治疗了肿瘤,又充分保障了小洋的生活质量。“谢谢瑞金医院高超的技术!”小洋很感慨,“没想到我还能去到大海边旅行,实现了看海的愿望。”
这项新技术,
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由于肌肉对于SBRT的耐受极量在所有组织中最高,且其富含丰富血供及循环免疫细胞可改善肿瘤周围乏氧微环境并提供物理屏障。通过对解剖复杂区域的肿瘤部位实施肌瓣转移覆盖并与重要脏器进行分离保护,继而实施大剂量SBRT放疗,并采用免疫治疗,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肿瘤免疫治疗疗效。
原来,人体不同组织对于放疗的耐受能力相差甚远,肺组织为20~30Gy,皮肤组织为30~40Gy,肠道组织为50~60Gy,而相比之下人体肌肉好比是一层“防弹衣”,其耐受剂量为70Gy以上。SBRT技术即是对肿瘤与需要保护的重要组织之间实施“肌肉移植”手术,继而对肿瘤实施高强度放疗。这就相当于将人体“天然”防弹衣“挪动位置”到放疗野中,为重要组织脏器搭建“掩体”,将原本难以实施放疗的肿瘤转变至可实施放疗的肿瘤,继而联合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实现复杂解剖区域肿瘤的长期控制。
据悉,瑞金医院骨科张伟滨主任团队已对复发耐药且解剖部位难以实施SBRT治疗的8例骨肿瘤患者,采用这种肌瓣分离联合放疗诱发肉瘤免疫治疗增敏的新技术,目前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长达7月,远高于传统免疫治疗2.5月,为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做出积极努力。
门诊信息
骨科
张伟滨 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周四上午
特需门诊:周一下午
温竣翔 副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四下午
沈宇辉 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
(向上滑动查看)
欢迎转发点赞
文、编丨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