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于梦境的研究来看,大脑的睡眠机制和梦的产生密不可分。我们的睡眠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
非快速眼动睡眠
这一阶段主要致力于身体的修复与能量的恢复,大脑进入了低能耗模式,活动显著减缓。
快速眼动阶段
此时,大脑仿佛被唤醒,活跃度骤升,与清醒时相差无几。眼球在紧闭的眼睑下快速转动,心率悄然加速,呼吸节奏也变得不再平稳。杏仁核与海马体这些区域,在梦境的编织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梦中那份真切的快乐、恐惧或是其它情感的流露,皆源自于大脑相关区域的活跃与互动。大多数令人印象深刻的梦境,尤其是那些情感色彩浓厚、生动的梦境,都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期,是情绪与记忆深度加工的黄金时段,同时也是梦境最为活跃的时期。众多关于梦境的学说与探讨,均聚焦于这一神秘而奇妙的阶段。而梦不过是睡眠中大脑演绎的一场场“情景剧”,它并不预示着未来的吉凶祸福。
心理学怎么看待做梦这件事?
心理学上对于做梦有很多不同的理论作出了解释,下面就简单介绍下其中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了做梦的功能和解释,我们才能更轻松地面对噩梦。
情绪调节理论
梦境是心灵的夜间疗愈师,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和处理负面情绪。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境激活情绪调控的神经网络,清理并整合白天的情感碎片,特别是那些清醒时无法解决的负面情绪积压。次日醒来,人们往往能感受到情绪负担的减轻,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净化之旅。
此外,该理论还指出梦境提供了一个安全屏障,让大脑在非对抗性环境中重演创伤记忆或情绪冲突。这种无意识层面的情感处理方式,不仅降低了直接面对创伤的痛苦,还促进了情感应对机制的优化。研究表明,快速眼动睡眠作为这一过程的催化剂,有效促进了个体从创伤中恢复的过程,削弱了情感冲突对个体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
记忆整合理论
将梦境视为大脑在整合记忆与经验网络时的自然副产品。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上,情绪性的记忆片段,被大脑精心挑选并重新编排,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记忆的烙印,还促进了其向长期存储的转化。通过这种情感的“消化”机制,梦境成为缓解心理压力、减少消极情绪对心理健康侵扰的有效途径。
激活-整合假说
认为梦境源自大脑在睡眠期间对过往经历的神经元随机激活,并随后进行的意义构建过程。这一过程并非预设或刻意为之,而是大脑在“无意识创作”中,将零散的神经信号编织成连贯的梦境叙事。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奠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梦的补偿性满足理论”,该理论主张梦是潜意识深处的愿望与受抑欲望的间接实现。在梦中,随着意识防线的松懈,那些日常中被道德规范或自我压抑的渴望,便以象征、隐喻乃至变形的面貌悄然浮现。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追赶的梦”可能有以下几种象征性元素和解释:
内在冲突的投射
一些未能被解决的内在冲突可能一直存在我们心中,而追赶者则代表着我们一直试图回避的某个问题,或者内心的一部分,例如压抑的情感、未处理的创伤、道德责任等。
现实压力的逃避
逃跑是这种梦的核心情节,这在精神分析中常常象征着逃避,意味着我们可能正在逃避现实中的某些压力,或是对某些重大决定的恐惧。
深藏的恐惧与焦虑
有些情绪可能特别隐晦,无法在清醒状态下直接面对,因而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例如某种潜藏已久的、难以解开的恐惧和焦虑深藏内心,于是以梦境的形式呈现出来。
未实现的愿望或目标
梦中追赶者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内心的欲望或未达成的目标在“追赶”自己,这可能意味着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受到了威胁。
这些梦境的持续再现,往往昭示着内心世界的某些症结依旧根深蒂固,或是现实生活里相似问题的再度浮现。梦,作为潜意识的温柔提醒与深刻隐喻,促使我们正视那些长久以来逃避的困扰与情绪。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心理学发展的洪流中经历了诸多批判与修正,但精神分析学派仍坚守将梦境视为一种象征性语言和治疗性工具。通过鼓励来访者勇于表达梦中所感所思,帮助他们解读梦境隐晦而深刻的象征,以期洞见并化解潜藏于心的冲突与困惑。
综上所述,“噩梦预兆厄运”的迷信观念并不可取。事实上,梦境的诞生根植于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大脑皮层的活跃,这一过程不仅激活了我们的情感记忆,赋予了梦境以生动逼真的质感,更在无形中促进了情绪与记忆的整合与疗愈。
编辑:李玲
资料:科普中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