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黄河文化与古桑文化在临清交融交织

转自:大众新闻 2024-08-07 15:37:23

农桑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古代,村落的房前屋后,遍植桑树、梓树,所以有“桑梓之地,父母之邦”的说法。久而久之,“桑梓”成了故乡、家乡的代名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有“桑”字,充分证明耕织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十分繁荣。《孟子》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也说明在封建时代,栽桑养蚕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桑黄

山东栽桑历史悠久,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称桑有黑鲁、黄鲁之分。朱祖荣在《蚕桑问答》中记载:“鲁桑少葚,叶厚多津”。《王祯农书》中称“桑种甚多,世所名者,荆与鲁也”。清代陆献创作的《山左蚕桑考》是记载山东蚕桑业状况的重要资料,详细记录了桑民利用黄河故道种植桑树,发展桑蚕产业的历史。

桑黄子实体

黄河,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灿烂文化因“河”传承。汉代以前,黄河下游河道,因4000年前“大禹治水”的传说被称为禹河。《黄河流域地图集》把郑州以下,流经今安阳、邯郸、邢台东部,在天津附近入海的黄河故道,标注为“禹河故道”。禹河故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故道,是黄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第一次定位,行水近1500年,亦称“禹贡大河”。历史上禹河多次流经临清,又多次改道,每次迁徙后都留有故道遗迹。对临清影响较大的黄河改道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南滑县决口,河道从禹河故道向东迁移40公里,行水613年。第二次是在公元1048年,黄河在澶州(今濮阳)商胡埽大决,行水146年。黄河主流两次改道,为临清留下了长达87公里、近13万亩连绵起伏的天然沙丘景观。

黄河故道省级地质公园里的古桑树

为防风固沙,临清人民植桑造林,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近8万亩,形成了区别于南方桑蚕文化、以“桑林固沙、椹果为生、养蚕缫丝、桑黄养生”为核心的黄河故道农耕文化。“桑林固沙”解决了黄河故道水土流失、风沙弥漫的生态问题;“椹果为生”“养蚕缫丝”解决了当地农户养家糊口、勤劳致富的民生问题;“桑黄养生”解决了附近百姓看病就医、颐养保健的健康问题,形成了当地居民赖以生存、丰富文化、传承千年的黄河故道特色农耕文化,是临清先民的智慧结晶。

古桑树

临清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核心区现拥有桑树2万余株,其中500年以上古桑树1124棵,最为古老的桑树树龄近千年,是天然的桑黄优质菌种库,名副其实的“秦汉古河道、明清椹果园”。临清桑树分布广泛,品种资源较多,发展至今,桑树品种达26种,其中白子母、红子母、大紫甜、白椹、紫椹等传统品种6个,引进黑珍珠、台湾长果桑、红果2号、云桑2号等品种20余个。2022年古桑群入选山东省首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2023年5月入选全国第七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为推进临清当地黄河文化与古桑文化保护、传承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国晓宁 闫修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