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推荐阅读
《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
[美] 艾朗诺 著
赵惠俊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在英语世界中,有一本比林语堂The Gay Genius更权威的苏东坡传,是海外汉学名家艾朗诺的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在30年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出版,中文名定为《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
译者由复旦大学人气教师赵惠俊担当翻译,这是继《才女之累》之后,他翻译的第二部艾朗诺力作。
据赵老师自己说,这是一部挑战颇大的翻译工作,原书将近有400多页,翻译成中文版膨胀为500多页,加了很多注释和索引。他从春暖花开一直译到了黄叶满枝,无数个深夜伏案的日子,只为向读者进一步提升文献和表述的准确性。而主书名定为“散为百东坡”,是为了诠释出苏轼这个个体生命有着千百种人生面相,算是对副书名里的“言、象、行”的形象化描述。
学界评价
作为杰出的文学史家,艾朗诺以令人钦佩的简洁而明晰的笔触,呈现了苏轼人生与所处时代的许多事实。他巧妙而权威地将这些大多令人耳熟能详的事编成经线。通过这条经线,贯穿起他对苏轼生平与思想中不那么具体层面的洞察,比如苏轼的智识与心理动机、精神与宗教关怀,以及在欣喜与绝望情绪中的挣扎等等,这些洞见往往发人深思。
——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 管佩达(Beata Grant)
此书可称近年英语世界最具分量、深入而全面地介绍苏轼之作,具有一定程度的“集大成”性,同时又具有老派汉学的笃实之风,此书移译,或可给国内苏轼研究带来新的刺激。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百家讲坛主讲人 林岩
此书英文原著1994年由哈佛出版,1997年业师王水照先生就提供给我参考,并希望我能将之翻译为中文。那时我既有兴趣也有信心,结果却在不胜其重的困难中日复一日地延宕……真高兴二十多年后中文译本终于出版了!赵惠俊的译笔流畅自然,毫无汉译著作常见的生硬、晦涩之病。
——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苏轼传》作者 崔铭
本书不仅可以向中国读者具体展示北美汉学是怎样对于如此伟大的中国作家苏轼进行个案研究的,还能够呈现艾朗诺于早年间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重点关注的议题,让中国读者得以在现有译介成果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地了解一位优秀的北美汉学家是如何形成与深化学术思想的。
——本书译者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赵惠俊
内容简介
《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全面展现苏轼多样化的身份和成就。一方面侧重于政治履历,勾勒了苏轼的生平大事,如考科举应制科试、参与朝堂党争、主政地方、遭受贬谪等;另一方面,逐一探讨了苏轼的诗、词、奏疏、策论、书画题跋、经学注疏等各体著述。可以说,在这部细节满满的苏轼传记中,艾朗诺教授以海外汉学家的智慧,很巧妙地讲述了那些“虽然经常被提及,但却从未被详细讲述过”的苏轼故事,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绝境的智慧与力量。复旦大学赵惠俊副教授的细致翻译和精彩译后记亦为之增色。
作者简介
艾朗诺(Ronald Egan),曾先后执教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曾任《哈佛亚洲研究学刊》(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执行编辑,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会长。现为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系汉学教授。尤精于宋代文学、宋代美学与宋代士大夫文化的研究。曾译有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管锥编》选译,1998)、The Works of Li Qingzhao(李清照集, 2019)。出版专著包括:《欧阳修的文学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984);《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1994);《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The Problem of Beauty: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2006);《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2013)。
译者赵惠俊,1990年生于江苏南京,201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词学、宋代文学与文献,兼及通俗文学研究。著有《朝野与雅俗:宋真宗至高宗朝词坛生态与词体雅化研究》,与人合译《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 录
—END—
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辑: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