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中国的邮轮经济还只是局限在邮轮旅游一隅。彼时中国只是外资邮轮公司船只的港口之一,中国的“邮轮经济”只是“过路经济”,话语权弱、自主性低、附加值少,遑论产业。
彼时或许谁也无法确信,我们能不能干成;无法预料到,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不仅造出了而且运营好了爱达·魔都号,更重要的是,企业找到了一条体系发展、开放合作、自主创新的邮轮产业的道路。
“拓荒”不易,躬身入局者最能体会。战略是清晰的,道路是曲折的。地缘政治给国际合作带来的冲击是赤裸现实的,市场冰封对团队信心和现金流带来的挑战也是漫长熬人的,而一个个管理和技术上的巨大挑战也在一次次彰显着为何邮轮如此漫长地被欧美视为其禁脔。
其实哪怕是在一年之前的今天,企业看到的也是泥泞的道路和不确定的未来。彼时,与国际合作伙伴的脱钩协议尚未签署,而自主运营的体系还远谈不上坚实;地中海号刚刚在一天前离开塞浦路斯,前往它从未来过的遥远的东方;爱达·魔都号刚刚也在2天前完成了第一次海试,但距离爱达的第一批船员登船还有4个月。
但是,波涛下有暗礁,远处却依然有灯塔。我们始终沿着光亮和既定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艺术之船”爱达·地中海号结束了三年欧洲漂泊,在新加坡洗刷了一身尘土,然后在天津吹响了华北邮轮市场复苏的号角。JVPC、R&M在爱达·魔都号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发挥了战略托底力量,确保了后墙不倒。在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博弈中,中船邮轮化危为机,爱达邮轮由合资合作到独立发展、财务投资到实体运作,实现了巨大压力下的快速成长,确保了魔都号的成功商业运营。二号船设计建造顺利推进,将于2027年从广州出发。
站在今天,回望过去的6年和过去12个月,不禁感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梦想都正在实现。企业的运营、研发设计和供应链板块都正在趋向成熟,从不足百名的船上岸端团队扩充至潢潢三千人,并为超过30万中外乘客提供了精彩的邮轮体验。
编辑:张睿芃
资料:中船邮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