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相关数学试卷中
有一道题目
给出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
最后问:
从以上统计图中
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孩子回答道:
“这个病人快好了”
被老师扣掉了4分
评论区有很多身穿白大褂
亮出资格证和工作证的
医务工作者
为这道错题“联名发声”
他们表示,对这位“病人”
进行了会诊后得出结论:
“孩子没说错,请把这4分还给他”
不少网友表示想不通
开放式问题哪里有标准答案?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
这是数学试卷
当然是要考核
数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这位考生给出的答案
是医学上的判断
没有体现出数学的特性
所以不得分是正常的
媒体评论:
承载着“不套标准答案”的教育期待
客观而言,这道题是开放性的试题,提问的指向并不明确,答案也绝不唯一,在这种情况下,死抠“标准答案”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位考生不但看到了体温数字的变化,更关心到了数据背后具体的人,既有观察力和判断力,也有可贵的同理心,是一个很有情意和温度的答案,或许不标准,却很值得珍惜,实在不应该丢分。
一次普通的学科考试,一道4分的小题目,却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凸显出公众对于教育理念和质量的关心,对刻板僵化的应试教育思维的不满,更承载着大家对于教育的更高期待:希望教育能更加人性化,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充分想象,培养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写的人”。
众说纷纭的言外之意,是越来越多的人反感和抗拒“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思维,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学习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将知识背下来,将解题方法记下来,而是训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积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知识底蕴,激发每一个人的兴趣点和创造力。
教育部也多次强调,要强化作业和考试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跳跃性思维,打开孩子们的创造力之门,在幼儿和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关注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多思多想,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甚至每一个有机会与孩子交流共处的人,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思考,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出更多不一样的答案。因为,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不断眺望和探索,宽阔的道路才会在面前展开。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新闻广播、@极目新闻、网友评论等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点亮点赞、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