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气象宣布
19日入梅!
入梅后的第一场大雨果然来了
清晨
禧宝在雨声中醒来
心想接下来的几日
就是“雨雨雨”了
近年来极端暴雨天气
给城市内涝治理带来不小挑战
无锡各部门
未雨绸缪、提前谋划
多措并举
缓解城市排水压力
“梅姑娘”正式来访前
市政部门已对
我市重点路段的雨水管网
进行“CT拍片”
并针对全市5530公里雨水管网内的
淤泥、杂物实施清掏清通
18日下午,在运河东路和沁园路交会处,市政工人正借助平板电脑和长长的潜望镜观察收水井侧壁雨水支网的杂物淤积状况。有线探测机器人也被“沉入”雨水总管,市政工人操作遥控器,即可实时观察管道内情况。
据介绍,这两种“黑科技”都是探测管道状况的“尖子生”,根据实际管径选取不同的探测器。
“机械+人工”助力“城市肠道”一扫即通。针对易进垃圾杂物的收水井,市政工人拎起长达2米的特制铁锹进行清掏;抓泥车是清淤的好手,可将小石头、泥沙、垃圾等杂物混合成的淤泥块“抓”起来;疏通车则可完成管道的“全身”冲洗。
排涝抢险,“子母”式排水抢险车上阵
全市首辆
6000型大流量
子母机器人排水抢险车
现身无锡高新区(新吴区)
防汛演练现场
“子母”式排水抢险车的“母体”车厢内“走”出一个身形小巧的机器人,它迅速赶往河边,把“嘴巴”伸入河中,开始将水“暴风式”吸出。
据了解
这对“母子”开足马力后
每小时总排水量可达7500立方米
今年汛期
这辆被称作“龙吸水”的排水抢险车
将在新吴区内涝灾害救援中随时待命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此次购置的6000型大流量子母机器人排水抢险车可进行多场景智能作业,实现排涝抢险“速战速决”。当内涝灾害发生时,母车停靠在靠近内涝区域的安全位置,通过无线遥控控制释放子车下水进行作业。
智能泵房破解立交隧道积水难题
从市市政和园林局
下属照明和排水管理中心了解到
整治雨水排水“瓶颈管段”
我市公铁下穿立交泵站改造
正加速推进
“改造将公铁下穿立交配套的泵站排水能力提升一倍,能大大缓解旧有泵站功率小、流量小、来不及排水的现状。”新吴区住建局的王世杰介绍,依托各类“黑科技”,新建泵站还能实现智能化控制和可视化管理:当隧道内水位上升超过液位计、雨量计等“电子水尺”的标准,数据即刻传输至管理平台,由管理人员根据实时积水情况做出管理指令,同时下穿立交入口处的LED显示屏有信息提示,能及时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并遵守交通管理指令,避免人员车辆受困遇险。
目前我市黄山路立交和吴都路、新华路、机场路隧道、长江南路下穿立交等8个点位纷纷迎来泵站更新,全市有25座公铁下穿立交相关改造预计在两年内全部完成,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雨天立交隧道积水难题。
市管道路雨水积水点防控手册“点位图”上线
从被动地“指哪打哪”
到实时监测“精准调度”
科学治涝的过程中
今年新编制完成的
市管道路雨水积水点
防控手册“点位图”
将派上大用处
铺开地图,积水位置、积水范围、积水原因等易积水点位的具体信息尽在掌握。根据易积水点积水严重程度,“点位图”在全市划分了207个雨水单元,在降雨高峰来临前,相关管理单位将对这些雨水单元提前进行排查、靠前处置积水隐患,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让城市安全度汛。
闻“汛”而动,开展防汛演练
6月18日
锡山开展内涝防治实战演练
一辆防汛神器“龙吸水”迅速就位
据介绍,该设备每小时可排水3500立方米,防汛抢险车内还另配备2个每小时可排水500立方米的排水桶装置,为群众出行安全保驾护航。现场,抢险人员还持续监测水情雨情,继续密切观察水势变化,并通过无人机进行全方位巡查。
汛期来临
给出行带来困扰
来提前了解一下
今年需避开的易积水路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进入梅雨季
天气变化频繁
请及时关注最新的天气预报
提前做好准备!
来源:无锡日报、无锡市政园林
记者:姚程玉、刘丹、张子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