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书香上海 > 文章详情

报道 | 让书的生命延展:走进“辑客出发”编辑沙龙2024世界读书日特别场活动

转自:书香上海 2024-04-19 20:13:14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用心做好一本比生命还长久的书。”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编纂处社科编辑室主任李纳说。


“做编辑,要有志、有识、有恒。”古籍出版社考古编辑室主任顾莉丹说。


“文学就像非实体的‘记忆剧院’,等到所有东西消失,文学还永恒存在。这是文学的价值,也是出版的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公司文学部主任陈欢欢说。

4月12日,“今天我们如何做书?——‘辑客出发’编辑沙龙2024世界读书日特别场”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活动现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首届“巢峰青年编辑奖”的3位获得者从工作经验、编辑实践出发,分享了各自的编辑故事,表达了对于“如何做好书、如何做出版”的理解与追求,展现了沪上优秀青年编辑的专业眼界、编辑实力与个人风采。



方寸之间  水磨功夫

“《辞海》的条目不是很长,内容编辑只在方寸之间,但相对的工作非常考验编辑的专心、细心和耐心。”李纳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已近20年,参与了《辞海》第六版、第七版、网络版的编辑工作,她感叹,对待这份“磨人”工作,要抱有一份苦中作乐的态度,在字里行间体会人生的别样况味。


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做书?”的命题,李纳表示,第一要以读者为本,第二是坚持质量第一,第三利用技术赋能。她告诉在座编辑,《辞海》第一版编辑大纲里“为辞书者,自当体察用者之需要,恰如其所需以予之”这句话,现在贴在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办公楼层走廊里最显眼的位置,提醒着每位同事。


在李纳看来,未来不管辞书的形态如何发生变化,优质内容这个根本不能动摇。《辞海》之所以成为高品质的品牌辞书,是历代辞书编撰者秉持“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的结果,“辞海精神”是出版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的生命和编撰《辞海》交汇在一起,我老了,但我相信《辞海》不会老。’巢峰先生这句饱含深情的话,生动诠释了何为书以人长寿,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出版人都会认真对待自己做的每一本书,精心打磨,让自己的生命在一本本的书中延展,让这一本一本的书历经时间的检验,抵达代代读者的心中。”李纳最后说。



编辑“传帮带”传统永不过时

顾莉丹回忆自己编辑生涯的起点--一套35本书的《商州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时,有着颇多的感慨。


“这是一位老先生花了10年时间,每天工作10小时,没有休息日,用坏5台扫描仪、4台电脑做成的大书。当时我还是进社不到4个月的编辑‘小自’,内心非常惶恐,觉得实在是难以承担这样的重任,但是当时的赵昌平总编说,我们就是要给青年人压担子,给他们机会’,这句话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备受鼓舞。”顾莉丹说。


这套书,顾莉丹做了整整一年,办公室角落里的校样堆到接近天花板。而在做这套书的过程中,她磨炼了编辑的基本功,也从前辈、图书作者身上学到很多。

顾莉丹认为,做书最关键的是人,将近70年历史的上古社有着很好的“传帮带”传统,“我觉得这个传统即便是现在也不过时。编辑有时就像一个个小作坊,要师傅把很多手艺手把手教给你,这也是我在入社之后,在得到很多前辈老师的指引后慢慢体会到的。我也希望这种机制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常处于跟自己死磕的状态

“考研过程中我发现一本电影史的教材有很多错误,我把它们都列了出来,发给责编,编辑在修订的时候采纳了我的意见,这让我觉得,改错好像很简单,我也可以做编辑。后来,我就到了文景,成了一名编辑。”这是陈欢欢的入行经历。


然而,当真正成为一名编辑后,陈欢欢感到要做好这份职业并不这么简单。要发现一部好作品、做出一部好书,编辑常处于一种跟自己“死磕”的状态,也常常会“受伤”,“伤”好之后,还是会义无反顾、飞蛾扑火地奔赴到下一部书稿中。


“《无尽的玩笑》,我现在可以大声地说出它的名字,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名字都会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书号是2019年申请的,出书已是2023年,这4年间,每次每一周的进度会现场,我都会遭遇同样的场景,问我这个书怎么样了,到底能不能出?这个时候我就会躲在会议室里的一个盆栽后面,想尽量让自己消失。”陈欢欢做编辑的这段痛苦经历分享,让台下诸多编辑都感同身受。


“出版是一项长期投入的工作,跟踪作者出版的时间有时甚至超过10年,还要通过各种努力让它们最大程度被读者看到。”陈欢欢说。


3位“巢峰青年编辑奖”获得者的分享之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丁毅两位“老”编辑也做客现场,分享了他们的“出版方法论”,并在访谈环节与3位青年编辑展开了热烈而真垫的探讨。

“辑客出发”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出版协会聚焦提升编辑能力素养、打造沪上名编辑品牌而着力打造的一个同业间深度交流和学习互鉴的活动平台。活动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已举办16期沙龙和3期讲书团活动,走进浙江、山东、广西等省份和沪上高校、小学,成为上海出版界落实“名编辑培养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



END




资料: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金 鑫

编辑:杨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