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未来学习研究1.0:框架指南”发布,未来学校,要坚守什么?

转自:第一教育 2024-04-19 19:48:21

前不久,上海基础教育首届年会在宝山区开幕,今年的活动主题聚焦“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旨在打造基础教育展示交流互鉴的大平台,构筑新阶段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新战略优势,以开放创新的姿态,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会上,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洋发布了《未来学习研究1.0:框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系统地阐述了未来学习研究的背景及未来学习的基本特征,深入分析了未来学习、未来课堂、未来课程、未来环境、未来评价、未来教师、未来学校七个实践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选题。

王洋从“背景、基本特征和实践领域”3个方面对《指南》进行了解读。

(以下为王洋现场发言,根据现场速记整理,略有删改,“第一教育”经授权发布。)

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洋

今天我们要研究——

学习如何发生?

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并且乐学、爱学?

环境巨变下,学习将发生哪些变革?

这是教育永恒的核心命题,环境巨变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教研,从对“教”的研究重视转向到“教”和“学”的研究并重。

我们说,“用人工智能‘教’”和“‘教’人工智能”是从教师角度要考虑的。从学生角度要考虑的是“学人工智能”和“用人工智能‘学’”。这对于教师教的方式、对于学生学的方式,都将带来巨大的影响。

项目组老师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编制了《未来学习研究1.0:框架指南》。《指南》由5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未来学习研究的背景、未来学习的基本特征、未来学习的实践领域、未来学习的区域行动和未来学习的实践案例。

下面,我将从“背景、基本特征和实践领域”三个方面重点介绍。

未来学习研究的背景

未来学习基于几个背景——

·为明日而学,是未来学习的逻辑起点;

·通向2035年,是未来学习的战略起点;

·未来学校之兴起,重新设计学校以应对未来挑战已成为各国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学校倡导创新方法与先进技术融合下学校的重新设计,对于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核心价值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促成学生更好发展,以适应未来生存;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科学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科学从理论、经验向实践的平滑迁移和工程化应用;

·素养时代的新要求。聚焦学习者的学习,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未来学习者,成为了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共识。

未来学习的基本特征

我们用“本来”和“未来”的对比方式,归纳了未来学习的四个特征——

特征一:面向未来的学习者

一方面,我们要习惯面对不确定、培养面向未来具有主动适应能力的学习者。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基础素养,促进人内生发展和外生发展。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的学习者的培育应该与人类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

特征二:学习的本来与未来

未来学习将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特征,将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和工具;更加跨学科融合和全球化,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共通。

特征三:课堂的本来与未来

课堂是学习的核心场所,未来课堂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聚焦学生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拥有灵活、常态化使用的课堂环境,推崇学生主导自主探究互动的教学方式。未来的课堂是从教学走向“教、学、做、评”合一,从课堂走向学堂。课堂内实现多功能智能化,课堂外场实现开放。

特征四:学校的本来与未来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学校的“本来”是指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的形态和功能,通常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学生的认知和培养技能。

未来学校将成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助力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未来领袖。

未来学习的实践领域

未来学习要靠我们的探索与创造,而且从现在开始。

我们梳理了未来学习七个实践领域——

·未来学习样态

未来的学习样态将是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学习样态以外,“问题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多种学习样态,以及智能时代催生的自适应学习、沉浸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样态,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尝试。

·未来课堂结构

学习在哪里发生,教室就在哪里。未来课堂将重建互动,新兴技术拓展了互动范围,实现了跨班、跨校、跨地区互动和深度互动。未来课堂是线上线下融合的课堂;未来课堂是多种活动并存、教室拥有多个学习功能区域,每个学习区域都有所侧重,分别支持不同的教学方式;未来课堂是跨年级混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获取最丰富的课程支持与学习体验。

·未来课程形态

一是跨学科课程,二是个性化课程,三是数字化课程,四是回归自然的课程,五是众筹的学校课程。特别是“众筹的学校课程”,意味着全社会共同参与,要形成校内外互相沟通、资源高度共享、流程无缝衔接的课程生态。

·未来学习空间

未来学习空间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为集体授课转变为个性学习而建;二是封闭空间向开放空间转换;三是固定功能向灵活功能转换。未来学习空间关注对学生集体学习的影响,构建出更适合学习者进行知识探索的学习环境。

·未来学习评价

一是素养导向的评价升级;二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评价;三是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价;四是大数据支持的综合评价。

·未来教师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认为教师需要具备5项素养,专业创造素养、数字化应用素养、跨学科教学素养、终身学习素养和情感沟通素养。

·未来学校图景

未来学校是系统性变革,包括:教育理念、学制、管理和学习环境。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教育理念,既要守住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初心,也要坚持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我们还要探索学制突破与创新,实现创新人才贯通培育,要开展基于教育数据治理的管理新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决策与评价的智慧性,要建立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校新结构,实现跨越物质世界的未来学习图景。

未来学习的研究选题

针对以上七个实践领域,《指南》设置了研究选题,例如:新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研究,适应未来学习的课堂新结构研究,课程知识图谱与自适应学习研究,未来课堂开放空间建设的研究,未来学习视角下的教育评价研究,教师终身学习素养与自我成长研究,为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学校系统构建等等。

这里是我们节选的一些,完整的选题在《指南》中有详细的呈现,欢迎大家阅读,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队伍一起开展研究。


编辑|王佳依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