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这群二年级学生花了2年时间研究“树”,还出了一本书……

转自:第一教育 2024-04-18 20:25:22

为什么树长着不同的“皮肤”?

常青树为什么四季常绿?

上海的行道树有什么讲究?

……

树在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却对大树提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开启了一场低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

2年时间里,学校教师贺春秋带领的团队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了207份自然笔记、231份树形图、264份创意树的绘画和作文,完成了17项分组课题研究

学校将他们的探究过程“写”进了《奇妙的树:小学低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一书中。

4月17日,这本由卢湾一中心小学师生共同创作的书与大家正式见面!这场特别的“新书发布会”上,这群小作者有话说……

如果,淡水路上种满了银杏……

一天课间,二年级的许潇雨、曹一芃和张若钰一起趴在窗口欣赏着路边的参天大树,他们发现那葱郁的枝叶都快伸到教室的窗口了。

“这是什么树呀?”“这种树在淡水路上好多哦!”“为什么那2棵的间隔这么远,这2棵这么近?”3位学生开启了热烈的讨论。

后来,在跨学科学习指导课上,他们大胆地向老师贺春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决定一起研究上海的行道树。

随后,在自然学科教师周南的指导下,他们决定将探究问题聚焦在“行道树的作用”“上海的行道树种类”和“行道树之间的距离”上。

数学、自然、语文学科的老师们都加入进来,对3位学生进行了一场跨学科指导。

他们走出课堂,来到了学校周边的马路上,和数学老师一起通过投影法估算树冠的大小,测量出树干和树干投影的长度;自然课老师则建议学生们在晴朗的正午进行测量,因为正午太阳光直射,测量误差比较小。

许潇雨说:“探究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困难的环节就是把测量的数据绘制成表格,我们在表格上记录下了道路名称、树的种类、树冠直径和树的间距。”

在此基础上,二年级男生曹一芃还对学校所在的淡水路上的行道树进行了设计。这条路也是他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他发现,两边的梧桐树一到春天就会掉毛毛,对患有过敏性鼻炎的人不太友好。

于是,他建议将淡水路两边人行道上的行道树换成银杏树,这样春天不会掉毛,夏天枝繁叶茂,到了秋天,这条路就会变成一条金色的小路,搭配路边的红色建筑,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图片来源:《奇妙的树:小学低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

从马路上的树到树形图

就这样,一场场跨学科研究在校园中展开,他们的探究方向五花八门,涉及树冠的形状、枫树种子的飞行方向等。

二年级的孩子们自由组成3~5人的团队,通过寻找身边关于树的问题,填写项目申报表。

一支融合了语文、数学、自然、美术等多门学科的教师团队则根据研究方向和自身特长对学生们进行深入指导。比如语文老师指导报告的撰写,数学老师指导测量、计算等。

一份份课题项目的背后,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据悉,这场跨学科学习经历了4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在一年级“植物妈妈有办法”跨学科主题学习基础上,老师们以“奇妙的树”为主题,带领二年级学生认识树、研究树、应用树、想象树,进行了一系列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在探究树的基础上,学生们更是从真实的树转变为运用“树形图”来进行梳理学习,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生中有的用“树说”的形式来梳理书中的人物关系;有的在学校的“中国人过中国节”的活动中,用树形图梳理了节日习俗。

图片来源:《奇妙的树:小学低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

此外,学校的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也纷纷组队,共同带领学生们完成了一场主题为“我有一棵奇妙的树”的跨学科学习。两个学科的老师们分工明确,第一课时,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用替换想象的办法来画出奇妙的树,课堂上200多位学生画出了70多种树;第二课时,语文老师则指导学生用笔“讲述”,创作出了一个个与树有关的故事。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奇妙的树:小学低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这本书正式推出,这本书也记录了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2年来跨学科探究学习中的点滴。学校希望以此来引领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实践和思考。


摄影|顾力丹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