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学校里的代理爸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虹口给出了一种答案……

转自:第一教育 2024-04-16 18:06:24

“妈妈,你知道‘学校爸妈’是什么吗?”——

上学期开学后的一周,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一年级1班学生小L的妈妈被儿子的问题难住了。

儿子帮她解了惑,“其实‘学校爸妈’就是我的导师,而我的导师是数学耿老师。”

几个月来,小L的妈妈越发体会到这个特殊称呼背后的含义,导师就像是“学校里的代理爸妈”,除了学习,还能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变化,照顾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发现并解决孩子的个性化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导师才称得上好导师?日前,“同心筑梦 共赴卓越”虹口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推进大会暨导师能力模型发布会在上海市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举行。

“学校里的代理爸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虹口给出了一种答案。

学生与导师成了“忘年交”

暑期校园装修时,虹外一小的“翻翻乐”全员导师墙完成了。墙内展示了学校所有导师和学生的合照,每一张合影上方有一句导师的新学期寄语。

在这面墙上,学校的所有学生、所有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

每天早晨,师生一走进校园就看到了导师墙,提醒着大家“人人有导师、人人是导师”。

学校还分年级分层设计了“导师见面卡”,将教师承担育人导师和学科德育情况纳入考核项目,采用双向评价的机制,分别由导师给受导学生撰写“成长寄语”、受导学生对导师撰写“导师,我想对你说”,进一步增进沟通、了解,引导导师们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到适合的教育契机,不以分数论“英雄”。

在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深入到日常校园生活中,高一年级的“生命游戏”、高二的“走近大学”、高三的“登车大赛”等,导师都共同参与这些“生涯与学涯”活动和主题班会,借助活动分享感受,从而达到走近学生、关注学生、引导学生的目的。

继光高级中学的小A同学在和语文学科导师的相处过程中,从讨厌背诵,到会因为默写失分而感到内疚,再到渐渐喜欢上语文学科,和导师分享读书心得,与导师成为了“忘年交”。

教师出现“本领恐慌”

据了解,去年虹口发布了《虹口区全面推进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的工作方案》,各学校逐步建立了一校一方案、一生一档案、一师一计划、一校一模式等运作制度体系,并在学校章程制度上加以呈现。

例如,关于师生匹配,建立了基于“校情+学情”的师生匹配机制,既有师生双向选择,也有班主任作为“首席”的协调分配,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匹配,使学生基本都能选到心仪的导师。

然而,实际效果中存在很大差异。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琰透露,部分教师出现“本领恐慌”,特别是一些长期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普遍缺乏担任导师的信心,有明显的畏难情绪。

与此同时,导师制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大部分导师仍然处在“个体户”的工作状态,缺乏有组织、常态化的研修和研讨;在承担家校沟通桥梁这一方面,导师的纽带作用还显薄弱;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导师基本职责的过程性管理还可优化。

孵化“导师种子”

为此,虹口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汤国红提出,为发现导师制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寻找以导师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系统解决策略,虹口区下阶段将重点实施导师种子孵化计划。

同时,虹口还将推动“导师教研”,一方面,对班主任队伍和导师队伍的建设实施双管齐下、合力并进的策略,打造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导师团队,形成多层级相互支撑合作的氛围;

另一方面,鼓励学校每两周定期研究特殊学生,教师逐步形成三层次导师教研活动——每周30分钟的班级教研、每两个月60分钟的年级教研、每学期120分钟的全校大教研,提升导师工作成效。

除此之外,虹口还深入总结了导师工作时面临的场景与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等诸多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了虹口区的导师能力模型。

据虹口区教育学院德研室主任郑臻宇介绍,这个模型是对中小学全员导师角色定位的深度解读和具体描绘,能力指标包括协调沟通、思政育人、学业发展、生涯指导、情感支持、辅助支撑、流程决策等。

这一模型既涵盖了专业能力素养,又突出了育人导向和人文关怀,是对导师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要求,更是对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的科学指引。


照片由虹口区教育局提供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