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人被催眠之后,真的让干啥就干啥吗?别被影视剧骗了

转自:上海杨浦 2024-03-13 20:24:36

“你感觉很困,即将进入深度睡眠……”摇晃怀表,打个响指,于是路人甲陷入了昏迷状态,甚至像个木偶,任意听从催眠师的支配,这是影视作品中的常见情节。在大众印象里,催眠术似乎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魔法”。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催眠,人们对它有哪些有趣的误解。

催眠术能让人失去意识

落入催眠师的掌控之中吗?

催眠师是否确实拥有

不同于常人的“魔力”?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催眠?

从心理学角度讲,催眠指的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治疗师往往会通过语言暗示、想象引导等方式,让被催眠者将注意力从外部环境中转移到内在体验中,从而变得更容易接受治疗师给出的建议或改变其思维和行为模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历类似的状态,例如沉思、专注、入迷或心流状态等。脑科学研究表明,催眠过程伴随着内部(自我意识)和外部(环境意识)大脑网络的变化。具体而言,中央执行网络、显著网络和默认网络在催眠状态的进入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人们处于这样的状态时,大脑对接受到的信息处理会更加仔细,心理治疗也会变得更为有效,因此催眠治疗常用于处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人们对于催眠有以下常见误解。

误解 1:

被催眠的人会任由催眠师控制

催眠不是一种迷惑或控制他人思维和行为的方法,催眠师的目标是帮助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更容易接受引导和建议,以缓解被催眠者的生理疼痛或心理困扰等,而非控制他们。

而且催眠只会让你更容易接受某些体验,但不会强迫你有这些体验,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仍然能保持一定的自我意识,有能力接受或拒绝催眠师的建议或指示。

催眠疗法通常在有执照的催眠治疗师或催眠师的指导下进行,他们使用深度放松技巧、语言重复、心理意象和建议来帮助人改变思维过程和心态,帮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饮食失调等疾病。由此可见,催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催眠师需要与被催眠者建立信任关系,如果被催眠者感到不安或不愿意继续,他们可以随时中断催眠状态。

误解 2:催眠会让人

进入一种特殊的无意识状态

催眠需要进入到深度参与的状态,并且在催眠师的引导下,经历感知、思维、记忆和行为上的一些改变。进入催眠状态的人,内在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外围的意识减弱,因此,大多数人在催眠的状态下都会感到平静和放松,放松并不是催眠的一个必要因素,即使在身体不放松的情况下,也能进入催眠状态。

同样,催眠也不是一种“无意识的特殊状态”,更不是类似于睡眠或梦游的状态,事实上被催眠者仍然处于清醒的状态,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意识和感知能力,与清醒时一样能观察和发现周围环境的变化。

误解 3:每个人都能

被催眠/催眠是不可能的

催眠是一种治疗技术,部分治疗师称在临床实践中用过这个技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相关研究发现,不同的人具有不一样的催眠易感性,即有些人更容易进入催眠状态,更能接受催眠师给出的建议,而另一些人则对催眠过程和体验较为抵抗。

调查数据显示,易感性高或低的人所占总人群的比例都在 15%~20%之间,其他人则属于中等易感性。脑科学研究表明,高度易催眠的受试者拥有更有效的额叶注意力系统,可以集中注意力并抑制意识中不需要的外围刺激。

误解 4:

意志坚强之人是不会被催眠的

在 2010 年的一篇综述文章中发现,至少有 15 项研究发现,人们可以通过一些催眠培训计划提升其催眠易感性,大约有 50%的参与者的催眠易感性从低变为高,并且这样的改变至少持续了 2.5 年。

催眠师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暗示、药物和非侵入性脑刺激来改变催眠效果。例如研究者大卫·威尔逊在一项对照实验中,对一组被试暗示其所在的房间正在变红,同时悄悄让房间呈现淡淡的红色,旨在暗示被试会体验到催眠师的任何指示。后续的催眠易感性测试发现这一组被试的易感性明显变高了。

引导催眠使用录制的指令和音乐等工具来诱导催眠状态,在线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经常使用这种催眠形式。而能不能被催眠并不完全取决于意志坚强与否,而是与个人对催眠的观点和受到的影响有关。

误解 5:

催眠师具有某种“魔力”或天赋

有一个很流行的误解是某些催眠师具有高超的本领,能催眠任何人。而事实上,实施催眠并不要求催眠师拥有任何特殊的能力。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接受专业的催眠技能培训来掌握催眠的技术,其中包括催眠的理论、技术和伦理规范等。催眠师在进行催眠治疗时,必须遵循所在国家或地区规定的伦理规范,并取得被催眠者的知情同意,以确保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催眠技术。

误解 6:

催眠可以找回或操控记忆

美国法庭并不承认这一类无可靠根据的回忆证据多达几十项的学术研究发现,被催眠者往往会夸大在催眠期间回忆起来的经历的可靠性,并且会出现很多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记忆。

研究者发现,被催眠者回忆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与对应年龄的特征不符,而那些声称想起了前世生活的记忆,也往往与实际历史不相符。催眠对于记忆的影响几乎都是基于当事人的想象,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研究证明这一点。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催眠技术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认为催眠并没有在心理治疗中起到显著的作用,或起到的效果较为微小,催眠疗法在我国也比较小众。如果有将催眠作为卖点的个人或机构,请务必擦亮眼睛仔细甄别。

结论

催眠术的种种神奇功效,其实是影视剧中那些魔幻的催眠方式,大家看看就好,不要信以为真。


编辑:李玲

资料:科普中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