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筑“规模化、规范化”
医疗护理员行业的健康生态圈
受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影响,针对老年人、病人、残疾人等的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根据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推测,我国将分别在2035年、2055年附近出现两次护工需求高峰,峰值可达2100-2300万人次。然而,当前我国的护工队伍却面临护工数量缺口大、护工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特殊时期如春节则进一步加剧了护工短缺的供需矛盾,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为此,张伟滨提出六点建议:
目前市场上对“护工”缺乏统一的称呼与清晰的职责界定。相关称呼有“护工”“医疗护理员” “养老护理员”“助理护士”“家庭陪护”“保姆”等。建议进一步细化相关工作范畴,明确将医疗护理员界定在医疗机构中承担病人生活起居照护为主的工作人员,与老人陪护员、助理护士相区别,并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如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考核要求等),使护工行业更加规范化。
建议联合相关媒体部门,制定多元化的医疗护理员行业宣传方案。此外,可以设立社会奖励机制,公开评选优秀医疗护理员,并进行社会表彰,提升医疗护理员工作的积极性,引发职业荣誉感。
建议就医疗护理员工作时长、照护人数限制、应有薪资待遇等进行明确规定,保障医疗护理员的正当职业权利及相应的人身安全,并推动制定全国统一的医疗护理员行业认证标准。另外,还可开展“医疗护理员职业发展计划”,利用职业技能培训和设立高、中、初职业等级机制等,鼓励医疗护理员通过持续学习与专业提升来获取更优质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职业认同感。
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医疗护理员创业”模式,鼓励年轻人和失业者投身医疗护理员行业,推动服务模式与技术的进步,打造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医疗护理员队伍;建立国家统一的医疗护理员登记和管理网站,发展医疗机构共享医疗护理员体系,采取统一的资源调配,确保满足特殊期间医疗护理员需求。
建议在各地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医疗护理员专业课程,进一步统一医疗护理员培训内容,并编制规范化的培训教材供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考核使用,并建设在线培训平台,实现全国培训资源共享,解决偏远地区医疗护理员培训滞后问题。同时,实施 “医疗护理员全员素质提升计划”,不仅关注医疗护理员专业技能培养,也关注医疗护理员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等,培养全方位关心支持患者的优秀医疗护理员。
建议相关部门构建数字监管平台,对医疗护理员行业进行全面监管。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跟进服务对象需求,提高人员调配和资源分配的精准性;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医疗护理员服务链”,追踪医疗护理员的服务情况,确保服务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考评、打分、满意度测评等对医疗护理员进行优胜劣汰等,提高护工的服务质量。
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发展路径的建议
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之路,重点在百姓方便就诊、有序转诊。2012-2022十年期间,我国三级医院数量增长117%,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缩减了8%,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着人才引进、留住难;部分乡村基层医院由于经费短缺不足,设备老化情况严重;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困境,张伟滨提出三点建议:
强化慢病管理抓手,
以主动医防融合服务夯实居民信任
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就近全面、持续观察患者的优势,以慢病管理为抓手,以所辖地域居民动态健康档案为辅助,把常见慢病(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管理的“死档案”变为“活档案”,将辖区居民慢病管理真正做实做细。第一,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建立辖区居民动态健康档案,开展居民健康持续性筛查,建立慢病患者动态健康数据库,杜绝慢病管理数据造假问题。第二,基层医疗机构可以为患有慢性病的居民制定健康计划,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运动、用药、监测等慢病防治管理方案。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建设,建立24小时医患互动体系,基层医护人员可以在线下医院内或上门服务及线上随诊等多种模式对患者进行系统随访,建立慢病患者健康数据库及长期监测和反馈机制。
走差异化路线,将中医、康复理疗等
手段变成社区的拿手、看家本领
面对激烈的医疗竞争环境,基层医疗机构必须突出自身优势,通过便捷、优质的服务吸引居民。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中医药及康复理疗在慢病管理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凸显,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两项资源,丰富服务内涵,推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第一,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合理配置中医资源,增设中医特色科室,拓展提供中药膏方、推拿、针灸等特色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第二,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打造社区康复中心,为居民提供康复治疗和评估服务。第三,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定期组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推广中医药健康和养生文化,逐步增强与居民健康互动。
构建数字化健康路径闭环,
不断巩固居民就医黏性
为了巩固群众就医黏性,必须跳出基层看基层,才能逐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为此,第一,必须要构建全程、连续的疾病管理路径,确保患者能够在基层机构完成整个就医过程。第二,要充分利用医联体模式,提升医联体内部协作水平,打通诊疗服务壁垒,确保健康管理路径的资源畅通。第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手段,建立动态的居民健康管理平台。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上门服务与移动医疗、远程视频问诊相结合的方式,与居民保持实时沟通,不断反馈和监管健康管理数据,延伸居民健康管理的触角,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辖区居民的健康全覆盖。
欢迎转发点赞
编辑丨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