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过完年回来,肚子总感觉胀,是不是吃多了啊?”
假期不少人顿顿饭离不开大鱼大肉,春节假期后,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患者多了起来,不少人反映在胡吃海喝之后出现腹胀、腹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腹泻、便秘等症状,胃非常不舒服,到医院做了抽血化验、超声、CT、胃肠镜等检查,都显示没有问题。那究竟是咋回事呢?可能是这种病在“作祟”——功能性消化不良。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凌亭生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患病率超10%。这种疾病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包括行胃肠镜检查也没有任何的异常,但患者仍旧会出现非常明显的一系列的不适感,虽为非致命性疾病,但是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那功能性消化不良究竟是什么样的疾病?如何确诊?我们日常生活中怎样去预防呢?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如病程超过6个月,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即可诊断。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可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
另外,该病可以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或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症状重叠,具有重叠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更严重,对生活质量影响更大。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因素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中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各种病理生理机制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
目前认为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及精神因素、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等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发病因素。多种因素引起的肠-脑互动异常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肠-脑互动异常会对胃十二指肠动力、内脏感觉功能等正常的胃肠道生理产生影响。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凌亭生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中医药特色治疗、西药治疗)、心理治疗三方面。
患者应减少和避免高脂饮食、辛辣或刺激食物、粗粮、产气食物、甜食、碳酸饮料、饮酒和浓茶,规律进餐、避免过快进餐均有助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使用药物要咨询专业医生,如果不少患者长时间服用西药依然效果欠佳,还可以尝试中医特色疗法。”凌亭生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治疗原则以健脾理气,疏肝和胃为主。除服用中药外,还可以使用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热熨法等特色疗法辅助。
在心理治疗方面,凌亭生建议患者尝试瑜伽、冥想、认知行为治疗和催眠治疗等。有助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减轻和生活质量改善,可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辅助治疗。
如何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
(1)保持良好心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按时睡觉,如果有焦虑抑郁症状,进行焦虑抑郁症状的口服药物的治疗。
(2)健康饮食: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进食生冷刺激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进餐的时候还要避免将腰带束得过紧,这时候胃肠道运动会受到抑制;饮食分餐食用,不与他人共用餐具,以免感染幽门螺杆菌。
(3)健康作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精神状态是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佳方式。平时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通讯员 王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