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初举行的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全国首批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旦行)领军人才揭晓,江苏共有4人入选,入选人数居全国首位。本期《文艺周刊》专访四位领军人,听他们分享戏曲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故事。
周东亮,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江苏省剧协副主席,当代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江苏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全国金唱片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11月13日晚,“换季式”降温后的常州严桥村寒风刺骨。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周东亮身着单薄戏装,在现搭的乡村舞台上露天唱了两个多小时。第二天一早,他又准时出现在南京的办公室里。这样的跨城奔波,对于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东亮来说,已是生活的常态。
常州严桥村演出现场
不久前,周东亮刚刚在昆山举行的戏曲百戏盛典中,获评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领军人才。
“开展领军人才的评选,是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我看来,它检验了我们的努力和勇气——你得了梅花奖以后,是不是高高挂起了,有没有不断精进,敢不敢再次挑战自己;另一方面,这次竞争相当激烈,江苏有4人入选,入选人数位居全国首位,也说明江苏的戏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在周东亮看来,那么多梅花奖演员从天南地北而来,带着最具有剧种特色和魅力的戏,有传统的,也有当代的,展现着戏曲的昨天和今天,这种同台打擂更像是一场美不胜收的国风盛宴。
比如,他带去的传统锡剧《庵堂相会》和现代锡剧《装台·离别》就各具美感。
锡剧《庵堂相会》
周东亮介绍,《庵堂相会》是沈佩华前辈的代表性剧目,无论从唱腔还是故事结构上来说,都具有小桥流水、抒情、典雅的锡剧之美,而根据陈彦同名小说新编的《装台·离别》,则展现了当代锡剧的另一种探索与思考。
锡剧《装台》
“锡剧这个剧种一直以来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出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但生活化、接地气一直是它最大的文化特色。”在周东亮看来,真正做到“接地气”其实是很难的,这意味着锡剧必须不断把自己标注在时代的广阔时空中。
锡剧《大风歌》
锡剧《苏东坡》
于是“创新”成了江苏省锡剧团这些年发展的关键词。从《大风歌》到《董存瑞》,从《苏东坡》到《装台》……一部部不同“视界”的锡剧作品,带着对剧种极限的突破、对剧种题材的突破,不断尝试着与当下观众建立新的连接。而在其中,周东亮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个挑战:在《大风歌》中,英俊小生改工老生;在《装台》里,“锡剧王子”微躬身躯,将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跃然于舞台。《董存瑞》中,董存瑞不仅仅是载入史册的英雄,更是伴随许多人成长的精神灯塔。而《紫砂梦》则建立于对当代生活和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上,是对工匠精神、艺术创新的呼唤。
锡剧《董存瑞》
锡剧电影《紫砂梦》
戏曲发展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除了开拓更多介质,将《珍珠塔》等拍成锡剧电影外,作为锡剧的领军人,周东亮还十分注重“人”的培养和“合力”的形成,比如他耕耘十几年的“小锡班”如今已在江阴、宜兴、无锡等地蔓延开来,不仅从中挖掘了不少好苗子,还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锡剧粉丝;再比如,他致力于联合全省各地的锡剧团拧成一股绳,互帮互助,共同守护锡剧艺术。
锡剧《珍珠塔》
让周东亮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锡剧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让他对锡剧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一方面要在新作品的创作上紧跟时代,另一方面要把优秀传统剧目通过现代化的手段、现代化的舞台呈现带给观众。传统戏曲的改革是迈小步、不停步,只要我们不断推出高质量、高水准的锡剧作品,一定会让锡剧在全国获得更多的观众。”周东亮说。
从青葱岁月演到两鬓染霜,一路走来,周东亮比谁都知道,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我一直说,我们省级院团不仅要进大剧院,更要走进田埂头、村埂头,走到大大小小的广场上,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谈戏曲振兴是空谈。”周东亮说,13日那一晚的下乡演出,虽然冷,但他的心却是热的。看着台下黑压压一片村民和他们眼里闪烁的光芒,即使“身经百演”,已有4000多场演出经历的他仍无比动容——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图片由剧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