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各种降价推送轮番轰炸的自己,还是不争气地打开了“淘宝”界面,不知不觉往购物车里放了几十件东西……人们在疯狂清购物车的同时,一边自责为什么买这么多东西,一边又管不住自己的手。
是由不可抗拒、 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虽然从字面看上去很像是强迫症或者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但心理学界的研究都倾向于将其划分为成瘾类,也会被称为消费成瘾。
心理学家倾向于将上述行为归为成瘾行为,认为这些“购物狂人”在买东西时,他们的大脑会持续分泌出让人感到愉悦的多巴胺(人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
原本买10件就能获得足够的快乐,但形成疯狂购物的习惯后,需要买30件才能感受到快乐。倘若强行停止购物行为,他们还会出现焦虑、不安等戒断反应。这个过程跟药物成瘾、赌博成瘾一模一样。
典型表现包括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每次购物后都有强烈的负罪感、巨额负债消费、每天花大量时间浏览购物网站等。
这种人着眼于商品的象征意义,且常呈现出代偿及情感上的动机;这种人感到一种临时自发的购物欲望,并且生活在伴有原我及超我冲突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人通常仅对某一类产品感兴趣,其某些购物行为是强迫性的,而动机则是追求享乐或与收集癖有关;这种人总在设法减轻心理紧张,且将购物行为作为一种减轻这种紧张或焦虑的方式。他或她通常并不希望拥有货物,而是为了立即减轻其紧张状态。
你可能还记得,在面对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或挂掉一个难缠的客户的电话时,有多么想要买点什么来分散注意力。有一些购物狂是焦虑水平非常高的人,并且无法解决和控制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压力,只能用过度购物来释放压力,安慰自己。
从小遭受漠视的人,往往也会自尊水平较低,渴望得到表扬。因此,他们会将消费和他人的尊重感挂钩,往往会吹嘘自己的消费,迫切地与他人分享和炫耀,希望华丽的衣服和首饰能够得到别人的赞美。但是这种消费带来的自我价值提升感转瞬即逝,于是,他们不得不继续购买更多。
什么叫创伤性匮乏感?比如说,有个女孩,家境贫穷,小时候缺衣少食。她10岁时,因为穿打补丁的衣服上学被同学嘲笑,12岁时想买一双亮晶晶的凉鞋被父母狠狠呵斥。这些不好的感觉被“刻”进了她的潜意识,形成了创伤体验。等长大有经济能力后,她疯狂地买衣服、鞋,即使家里已经囤了上百双各式各样的鞋,但她永远觉得自己还差一双鞋。
创伤心理学认为,创伤如果不经疗愈,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而且会驱使我们做一些非理性的事。在上述案例里,这位女士缺的不是鞋子,而是小时候的创伤未被很好地抚慰。购物是一种自我安抚的方式,尽管它不理性。
孤独也是购物的催化剂。研究表明,当你在一段时间内感到非常孤单、空虚时,大型商场里明亮的灯光、彩色的招牌、欢快的音乐都给人以愉快的刺激。同样,孤独使人成瘾。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当你感受不到与人的联结、被孤独感吞噬时,很容易沉迷手机,要么购物要么玩游戏、刷视频。成瘾不是因为控制力差,而是因为没有联结、孤独。
有一部分购物狂是社会属性很强的人,他们过分在意自我形象,希望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是完美的,并且总想再完美一些,这也是引发过度消费的原因。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问题。试着从更深处寻找原因:是什么使你止不住地花钱?在购买的背后,你真正想要逃避或不愿面对的情绪是什么?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不会因为买买买而消失,欣快感只是一时的。
其次,不要独自消费,可以跟好友一起购物,强迫自己不要使用信用卡,而是以现金或借记卡为主,避开折扣大的店铺、大促等广告的吸引,不要在自己非常疲惫和饥饿的状态下购物。
最后,把购物时间排到日程安排上,限定一个大致的时间,可以避免挑选时间长、范围广造成的购物过剩,比如想买这件东西之前先冷静一会儿再做决定。
记者:郁婷苈
资料来源:区卫生健康委、区精神卫生中心
编辑:史笑雨
图片:图虫创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
|
▶“一张地图”“两个重点”“三个领域”,静安启动这个权威平台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