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崇明旅游 > 文章详情

【崇明匠人】黄汉生:灶台边的“民间画师”

转自:崇明旅游 2023-10-27 12:26:23

点击关注悠哉崇明,发现更美的崇明



崇明自古便有工匠精神的传统。崇明历史上最有名的“匠人”或许是明时知县唐一岑的夫人。唐夫人随夫来崇后,往来于城乡各地,亲身传授织布之法,百姓由此掌握了完整的纺织技术,代代相传,成就了“崇明土布”厚实耐磨的美名。除了土布,崇明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民艺还有不少,但少有匠人能留其名——这或许也是“工匠精神”的另一重意涵。工匠,多非大富大贵、享有大名之士,往往只是一介普通人。但正是这些普通人,以平凡之身,成不凡之事,其中奥秘,不在追名逐利,成旷世伟业,只不过是守住了匠人的初心与真意而已。正如唐夫人,虽因身为官眷而留名,但人们感念她的,依旧是“崇明黄道婆”的匠人身份。

崇明区文化和旅游局集结百位匠人的故事,编撰成册。这本册子记录了来自各行各业,有手工艺者、工匠、农人,亦有艺人、厨师、医生、教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愧于“匠人”二字。即日起,悠哉崇明公众号将不定期发布“百位匠人”的故事,第十三期匠人:黄汉生

黄汉生

灶台边的“民间画师”

黄汉生饱蘸颜料的画笔轻点几下,一朵粉色牡丹便出现在灶壁上,让空白的灶台顿时生动起来。

黄汉生做这一行已经40多年,辍学后,为学得一门安生立命的手艺,黄汉生选择当时最热门的泥瓦匠技艺,家家都需要灶台,砌灶台的泥瓦匠便永不失业,不曾想现代灶具代替了传统土灶,倒是那一手画灶花的功夫让黄汉生迎来了事业第二春。

黄汉生的灶花以花鸟虫鱼为主,多是民间寓意吉祥的东西,从最早的黑白图样,如喜鹊、仙鹤一类,到彩色的牡丹花,一拿起画笔,黄汉生便不再是水瓦匠,而更像个细腻专注的民间画师。尽管现在砌土灶已很少,但还是有不少人登门相邀,请黄汉生画灶花,他们一半是为了体验大锅灶,土灶烧饭的柴火香,一半是专为了欣赏民间画艺灶花,甚至有人专程从浙江安吉赶来,先是在向化镇灶花博物馆参观了解,后来就直奔黄汉生家中,派专车接黄师傅前去画灶花。

“灶花虽小,但没有三年五年的功底,根本画不出来。”灶花由特殊颜料绘制,颜色一旦被未干的石灰墙吸收就难以褪色。正是成百上千幅灶花的绘制,让黄汉生胸有成竹,不需打纸稿,全凭头脑中的设想便能作画。除了绘画,黄汉生还开设中小学灶花兴趣班,为中小学生传授灶花的绘制技艺。对于黄汉生来说,艺术源于生活,最好的注解便是这民间智慧灶上花。


在崇明,还有无数人像他们一样,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

以平凡之身,成不凡之事,

星星点点,涓滴成流,

用双手共同铸就着崇明美好的明天。

更多崇明匠人故事,

敬请关注“悠哉崇明”公众号。

编辑:施琦蕾

·热门推荐 ·
◆本周末在港西,赴一场稻田音乐会
◆“2023上海伴手礼”出炉,崇明好物上榜!
◆丰收节新花样!掏鸟蛋、运动会、摸鱼、挖红薯、篝火晚会……
◆吃蟹正当时!崇明清水蟹,它横着走来啦~
◆2023“崇明印象”文创伴手礼设计大赛,快来报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