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夜读 | 寒山钟声的诗意生活

转自:上海杨浦 2023-09-30 22:59:04

寒山钟声的诗意生活

文 | 赵韩德

TONIGHT

夜读

到苏州,做了唐诗梦。

一条小船,在大运河里南下。时间大约是唐代宗大历末(公元779年),船上坐着诗人张继。一个身材高大,丰姿清朗,宽袖大袍,眼光略略下垂,颇有道者之风的文化人。他从长安到洛阳,再登舟南下。张继字懿孙,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的代宗宝应年间被录为员外郎,于征西府中任职,大历末转为洪州盐铁判官,成为分管财赋的官员。从他的《感怀》诗,可细细体会其生平与为人:“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这次乘舟将路过苏州,继续南下,到洪州(南昌)上任。

霜秋之夜,张继的小船缓缓到了姑苏城外。苏州城西大运河,于枫桥附近分出两道支流,一支向东经阊门,一支向南至胥门,双双汇入护城河;而干流则依旧日夜南北涌流。闪闪烁烁的渔火里,张继泊舟枫桥下,二十八个汉字满含无穷诗意,涌出心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钟声,船,忽地在心头荡漾。读唐诗知道,在此之前十几年,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也是深秋,26岁的年轻诗人韦应物离开广陵(扬州)赴洛阳。当他在扬子渡口举步登舟时,听到远处传来断续的钟声,于是感慨地生出诗句:“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要离别了,是平时生活中那熟悉的钟声,执拗地透过落叶缤纷的树林,赶来殷勤远送。距离远,听起来断断续续、依依稀稀。

我也爱大运河。到一地,只要附近有大运河流经,都去流连一番。这次在苏州,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城西,大运河宽舒地流过,无声,深厚。

唐代大运河的北端是洛阳,仅次于长安的重镇,号东都,秦王李世民曾镇守于此。“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大量物资,从洛阳码头驳下,再陆路输往京城。商贾、官吏、文人、平民……纷纷在码头登舟。大运河上旅人南来北往。

漫步枫桥,望着粼粼秋水,月落乌啼。唐人无论悲喜顺逆,总能使生活诗意缠绕。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赵韩德

编辑:顾金华

诵读:郭心华

视觉/封面:邱丽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