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能再施工了!你们今天必须给我们个说法!”施工现场,大型吊装机挥舞着巨臂,建筑工人们挥汗如雨,然而,这般忙碌的景象却因为一些周边农户的“意外到访”被迫中断。
临港大道(G1503-两港大道)节点改造工程,是临港新片区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建成后将构建起主城区北部城市发展轴线与主要客运通道。然而,工程进展至浦东新区书院镇外灶村里灶附近时,周边农户陆续发现,家中农宅出现不同程度的吊顶坠落、踢脚线开裂、外墙砖脱落等情况。
“很有可能就是工程施工引起的!”一番商量后,农户们决定共同到工地“讨说法”。
面对面:以非诉化解力促“兼重保护”
获知情况后,村委会干部很快到达现场,暂时安抚住了农户们的情绪,并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家反映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化解?为了能尽快厘清矛盾,寻求专业意见,村委会负责人想到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南汇新城人民法庭求助,并拨通了经常为该村提供法律咨询的法官徐进的电话。
“请法官从专业角度给我们支支招吧!”接到电话简单了解情况后,南汇新城人民法庭徐进、张磊两位法官立即赶往外灶村村委会。在那里,他们面对面疏导农户们的情绪,并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
“可以去法院起诉吗?”“什么时候能有个说法?”……面对大家的疑问,法官们建议,出于居住安全考虑,农户们当务之急是尽快对农宅进行维修。至于责任分担、资金来源等问题,如果走诉讼渠道涉及审理、鉴定、执行等程序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因此,想要尽快回应需求、平息争议,争取就地化解矛盾可能是最优解。
于是,两位法官一面联系听取施工方意见,建议其安排工程师上门一一勘查房屋受损情况;一面联合镇司法所、村委会及人大代表等多方合力,积极开展诉前调解指导,分析房屋受损的因果关系,预判可能面临的诉讼风险,并提出由村干部和调解员逐一上门、根据农宅具体情况实行“一宅一方案”。
在法官的全程指导下,有20家农户一次性与施工方达成调解协议,这不仅有效避免矛盾扩大,而且给出了实实在在的“解法”。维修资金很快到位,施工方的工程进度也没有因矛盾而耽搁。
再靠前:让更多涉农纠纷“化于未发”
随着涉农案件的增多,南汇新城人民法庭的法官们在思考,要建设一条适合当地民风民情的解纷“通途”,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农村邻里关系,关键还是要“抓前端、治未病”。
“农民靠土地谋生实属不易,所以涉农纠纷不仅要‘止于未诉’,更要‘化于未发’。”南汇新城人民法庭庭长陶郑忠表示。
“徐法官,你看呀,这些树这几年的收成算是完了!”刘阿姨几乎要急出了眼泪。原来,刘阿姨的桃园与陈师傅的稻田相邻而建,为了防除稻田里的杂草,陈师傅在农田里喷洒除草剂,却不想药雾飘到了刘阿姨的桃树上,导致17棵桃树叶子发黄、掉落、枯死,严重影响了桃子的产量。
接手案件后,徐进到田间展开实地调查,并前往当地的桃树种植基地进行了深入的技术咨询。
最终,他根据桃树树龄及受影响情况,确定每棵树受损时间为4年、减产量为1/3,并依据从研究基地获取的产值统计情况酌定每棵树纯利润,据此确定了赔偿金额。
近年来,临港地区8424西瓜、葡萄、无花果、花卉等特色农业打出了一张张亮眼的“名片”,不断唤醒乡村土地的新活力。
徐进意识到,除了要提高每一起涉农案件办理的精度、速度与温度,还要将可能引发纠纷的情况及时告知农户,指导他们在规模化种植、品牌化发展中规避法律风险。于是一有时间,他和同事们就会走上田间地头,悉心了解农户们的法律需求,并向他们提示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问题。
如何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司法便民服务?南汇新城人民法庭的法官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举措:通过制发普法宣传手册、开展法治宣讲、发布涉民生典型案例等方式,将涉农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不断延伸普法的根茎和触角;聚焦在农村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赡养、抚养、抚育等类型纠纷,持续推进巡回审判,努力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发挥“基层前哨”作用,依托熟悉风土民情的镇村调解员,及时发现普遍性风险苗头,并切实强化联动解纷,不断促成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于诉前……
未来,人民法庭还将不断强化与辖区镇村、司法所、行业协会和调解组织等部门的联络对接,深度参与街镇人民调解培训指导工作,切实凝聚合力,将更多涉农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努力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来源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文字:王英鸽
责任编辑丨蒋梦娴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