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余额即将“清零”,小一新生马上就要入学啦!
开学第一个月的适应期,究竟“适应”什么?
我家娃落后于别的孩子怎么办?
家长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第一教育邀请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副校长王叶频,请她为家长支招,帮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小一“萌娃”入学报到啦!(由受访者提供)
变成“小学生”,对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着不小的挑战。
在王叶频副校长看来,幼小衔接的“关键”,其实就藏在这些“挑战”之中。
在未来一个月的“适应期”,家长应该着重关注这些方面——
1)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自己整理书包和衣物等,增强自理能力。2)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阅读和预习等。3)社交能力的培养:帮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建立友谊,增强团队合作精神。4)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和压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5)学校规则和要求的遵守:帮助孩子严格遵守在作业、劳动、礼仪、纪律、安全、着装、请假、备品等方面的规则和制度,从而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改变,更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孩子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
当孩子回到家以后先看电视或者玩玩具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你是小学生了,回家后应该以完成学习任务为主”。而当孩子有了一点进步时,也不要忘了夸奖他“我觉得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让他在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小学生的“骄傲”,从而克服不适应时就有了愉快的情绪。很多家长面临这样的难题,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聊天”分享,父母也不知如何“开口”。那么,该如何做个“慧”聊天的家长,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呢?王叶频介绍,放学后的聊天是家长关心和引导孩子的最佳时机,家长可以通过“每日四问”,了解孩子一天的在校学习情况,并通过正向指导激发孩子自省和思辨。这四个简单的小问题背后,分别潜藏着榜样驱动、任务意识、倾听和思辨等目标,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1、今天谁被表扬?为什么?
2、今天学了什么?老师布置了什么?
3、有什么困难?怎么会产生的?
4、你有什么好办法?需要我做什么?
此外,“慧”聊天的家长还要掌握鼓励和批评的正确“打开方式”。
王叶频认为,表扬和鼓励并不相同。夸奖“你真棒”并没有真正鼓励孩子,家长不妨试试用“你真棒,如果再……就更好啦!”来鼓励孩子更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做法。而当孩子犯错误时,则要少问为什么,多分析当时是怎么做的、如何避免、接下来怎么做,帮孩子学会总结,积极调整。都说小学第一个月是孩子适应小学阶段的关键期,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但有时候,孩子的成长真的比同班孩子慢,怎么办?
在日常的工作中,王叶频也见证了家长们五花八门的“焦虑”:有的担忧过度,生怕输在“起跑线”;有的盲目从众,“别人学,我也学”;有的以炫耀为荣,“我家已经会写100个字啦!”;有的自主加压,“你不让学,我们自己教。”在王叶频看来,每个孩子的幼小适应期并不完全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性格特点、家长期望等都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适应期。家长的焦虑主要源于让孩子学什么、学多少的迷茫,而关键则在于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的抚慰。
做一个“慧”陪伴的家长,家长可以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要求孩子每晚必须整理书包:将教科书、本子、学习用品等放入不同文件袋;可以让孩子依照课表顺序依次放入书包;让孩子学会穿、脱雨衣、雨鞋,雨天能自己进校。开始阶段,家长帮着孩子一起做,逐渐地可以让孩子自己整理、家长检查,直至孩子完全自理。虽然一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但是家长也要格外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口头作业同样重要,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不拖拉、不马虎、不畏难等学习品质,在点滴积累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交不到朋友也是让家长感到头疼的难题。不少家长倾向于向老师求助,让老师帮孩子找个“好朋友”。王叶频建议,要秉持“学生主动、家长助推、老师助动”的原则,引导孩子主动交朋友。家长可以这样问:“你的好朋友是谁?”“你最喜欢你们班的谁?”引导孩子思考并主动找寻好友。通过“说说他的优点”“你想和他一起出去玩吗”等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朋友的意义和交往的方式等等。孩子的成长或许很慢,但是要告诉孩子“父母一直都在”。王叶频认为,“慧”陪伴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给予肯定,以及在孩子感到失落时给予安慰。在沟通、游戏、运动、阅读、劳动等活动中,创造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
建平实小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评价表(由受访者提供)
家长还可以制作一个每周的计划表,更有目标地帮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完成转变。建平实验小学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评价表内容涉及“新环境、新伙伴、新任务”三大模块。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将行规教育、五项管理等内容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准备期活动中做到周周有目标,天天有进步。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制定更具个性化的计划表。
事实上,每一个学校在开展小学生适应期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实施策略,为了让孩子循序渐进地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和学校要统一思想,跟着学校的节奏,家校携手帮助孩子“慧”衔接。比如在建平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上,学校会通过讲座指导家长有效进行幼小衔接。学校《一年级学习适应期手册》里,将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综合活动有机融合,让家长有的放矢地开展孩子家庭教育指导,等等。那么,家校携手共育过程中,家长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王叶频认为,首先,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言传身教就是用语言去传授道理,用行为去示范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身教更重于言传。例如,家长也要遵守学校规则要求,尽量配合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及参与学校的活动。其次,家长要扮演好沟通者的角色。家长要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以及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不一定要被动等待老师的电话或者家访,家长也可以主动做好家校互动,电话、微信、面谈等都是和老师沟通的好方式。面对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有时家长会难以接受。“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不是全盘否定,老师只是希望孩子越来越完美。”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家长要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每天要在学校8个小时,老师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可能比家长还要多,对孩子情绪、特点的了解可能更多,在给出相关的教育建议时,也需要家长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图片 | 拍信图库(除标注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