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同仁医院 > 文章详情

【科普先锋】以为自己要猝死了,结果却出乎意料……

转自:上海市同仁医院 2023-08-24 20:26:00

Part01

病情摘要

夜间急诊科接待了一位特别的病人,40岁的李女士呼吸急促,表情痛苦:“快救救我!心慌得厉害,感觉自己要死了!”, 经过心电图、心肌酶等一系列的检查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

更麻烦的是,李女士这种情况已经是第三次了,这次医生转介她去心身科就诊。她怎么也想不到,这并不是自己身体出了严重的问题,而是“惊恐发作”捣的鬼,这到底怎么回事?且听心身医学科的郭本玉主任娓娓道来。

Part02

什么是

「惊恐发作/惊恐障碍」?


惊恐发作又称急性焦虑症,是突如其来的、强烈的、反复出现的惊恐体验,特征为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伴有明显的心血管、神经、呼吸等系统的症状,发作时间通常为5-20分钟。

惊恐发作并不罕见,中国的一项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3.3%~4.6%的人经历过偶尔的惊恐发作[2],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4.7%[3]

惊恐发作的病因十分复杂,受到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

Part03

「惊恐发作」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以下是惊恐发作的一些常见症状



失去自我控制,充满恐惧或者濒死感

心跳加快,心慌

呼吸急促,窒息感

胸部或者咽喉部感觉发紧

头昏脑胀,甚至晕厥

身体摇晃、颤抖或者出冷汗

手脚麻木不能动弹

发作后的仍心有余悸,担心再发和(或)发作的后果

出现与发作相关的行为改变,如回避工作或学习场所

Part04

出现「惊恐发作」该怎么办?

方法1:腹式呼吸训练

在惊恐发作过程中,病人会过度换气,呼吸浅而急促。这时候可以找一个安全、令人放松的地方,用舒适的姿势坐下来,调整呼吸的频率,这样做可以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善情绪

方法2:积极心理暗示

惊恐发作带来的恐惧感很强,我们很难立刻改变恐惧情绪,因此要运用积极心理暗示将惊恐“外化”:我和惊恐是有距离的,我并没有被惊恐淹没,它虽然对我影响不小,但没有100%影响到我,我仍然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掌握局面;现在情况紧急,我无法应对,并且可能因此失去生命,但其实这只是我吓唬自己。

方法3:关注当下,正念察觉

惊恐是一种应激反应,是激素或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只是暂时的、不长久的。克服惊恐的关键就是,不管这些生理唤起多么不寻常或者多么不舒服的感受,都不必惊慌,平静地关注并等待这些生理变化结束即可。

总的来说,惊恐发作还是一种心理疾病,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这意味着它为我们带来一次改变和觉醒的机会,接受这种温柔而善意的提醒,做出改变,惊恐发作将不再是无法打破的"魔咒"。


如果发现自己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减少惊恐发作的恐惧,该怎么办呢?惊恐障碍现阶段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加上心理治疗,因此这针对惊恐发作,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或许是最优之选。

科室介绍

上海市同仁医院已成立了心身医学科,我们拥有包含医生、心理测量室、心理治疗师的专业的医疗团队,针对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惊恐障碍等疾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帮助,我们采用药物结合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心身医学科致力于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的心身平衡,恢复生活质量。如果您或您的亲人正面临心理健康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始终为您提供温暖、专业和个性化的治疗帮助。

专家介绍

郭本玉

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

从事精神心理科工作36年,先后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应用心理系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抑郁焦虑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精神科专委会委员

▫️嘉定区“十佳名医”,上海市区域名医提名奖

▫️嘉定区政府第五批学科带头人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编委

▫️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以副主编出版专著6部。

擅长:

抑郁症、焦虑谱系障碍、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恐怖症、惊恐障碍、失眠症及青少年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的药物治疗及心理咨询。

心身医学科门诊时间

 特需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普通专家门诊:周一至周五上午,

周二至周四下午

  失眠专病门诊:周五下午

详情可来电咨询:52039999转71613


参考文献

[1]郝伟.五年制精神病学(2018年第8版)

[2]黄悦勤.我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 9 ( 5) : 445 - 446.

[3]Kessler RC, Chiu WT,Demler O, Merikangas KR, Walters EE.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comorbidity of 12-month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rch GenPsychiatry 2005; 62: 617-27.


点点“在看”,做身体和心灵的主人



供稿:孙燕茹

审稿:郭本玉

校审:戴   云

预约就诊请关注公众号:

(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TONGREN HOSPITAL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欢迎关注同仁医院官方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