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书香上海 > 文章详情

好书·推荐 | 《铀之战——开启核时代的科学博弈》从奥本海默说起

转自:书香上海 2023-08-03 12:03:15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铀之战——开启核时代的科学博弈》

[美]阿米尔·D·阿克塞尔 著

孙扬 杨迎春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一个与能源、经济和国家安全等密切相关的、天然存在的最重的元素“铀”的科学故事。书中追溯了一大批伟大科学家如费米、迈特纳、海森堡、哈恩、居里夫妇和女儿、玻尔等的科学探秘之路,讲述了那些为铀而战的科学家们艰苦的奋斗、面对的挑战、取得的胜利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科学博弈。正是他们开创性的研究导致了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的发现,这是核能发电和核武器应用的两个基本要素。然而,科学家的成果被政治所利用,导致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产生了其后40多年的冷战历史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核时代——一个既要面对核武器扩散和核力量扩张,又必须利用核能应对全球变暖的极具挑战的时代。




最近,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新片《奥本海默》宣布内地定档8月30日。据悉,影片已于7月21日在北美上映,并掀起了关于原子弹历史的热潮,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历史上“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真实传记,讲述了他参与研制原子弹的故事。

(图片来源:环球影业官方微博)


1945年7月16日,美国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

核武器在世界上的首次爆发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试验场上升起的蘑菇烟云让奥本海默想起了印度神话《博伽梵歌》,其中神毗湿奴曾说:“现在我已经成为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

奧本海默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身份证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奥本海默领导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了曼哈顿计划,研发出了用于轰炸日本广岛与长崎的首批原子弹,因此也被称作“原子弹之父”。


尽管奥本海默被称作“原子弹之父”,但是关于原子弹,我们不应该只记得奥本海默。奥本海默只是“曼哈顿计划”的实施者,是他把原子弹从一个理论变成了现实,这其中还有众多伟大科学家的贡献。


谈到原子弹的研制,这里不得不提到原子弹研制的重要材料——铀。铀元素是原子弹的核心,回顾铀的研究历史,凝结了众多优秀科学家的心血:


居里夫妇研究了铀的放射性且偶然发现了比铀放射性更强的镭。

居里夫妇在实验室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她们的女儿伊蕾娜·约里奥·居里发现通过人工可诱发产生放射性物质,扭转了人们对放射性是自然界自发的认识。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左一)在实验室。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莉泽·迈特纳第一个认识到奥托·哈恩在1938年的实验发现就是原子核裂变,被美国人誉为“原子弹之母”。

1906年的迈特纳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恩里科·费米,在芝加哥大学首次实现了核裂变链式反应。

 恩里科·费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


以上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在铀之战——开启核时代的科学博弈》一书中都有记载,正是这样一群发现铀、痴迷铀、探究铀、诠释铀的科学家才让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得以发现,进而成为核武器应用的基石。


Characters

本书人物

向上滑动阅览

主要人物


恩里科·费米:意大利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移民到美国的世界著名中子辐射专家,于1942 年在芝加哥大学首次实现了裂变链式反应。


维尔纳·海森堡: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先驱,一位参与过纳粹原子弹项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莉泽·迈特纳:移居瑞典的奥地利犹太物理学家,确立了裂变理论,在物理方面作出了开创性工作。


奥托·哈恩:德国化学家,迈特纳的合作者,留在德国的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许曾暗中反对希特勒。


伊蕾娜·约里奥—居里:皮埃尔和玛丽·居里的长女,在铀研究方面有关键性的贡献,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迈特纳和哈恩强大的竞争对手。


尼尔斯·玻尔:丹麦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了原子模型,开展了裂变的理论研究。许多科学家和他的哥本哈根研究所有联系。


次要人物


安东尼·贝可勒尔: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了铀辐射现象,与居里夫妇分享了诺贝尔奖。


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子的发现者。


玛丽·居里:波兰、法国的物理学家、放射性专家,发现了和镭,在不同领域中两次荣获诺贝尔奖。


皮埃尔·居里:玛丽的丈夫和同事,和玛丽共享了她的第一个诺贝尔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的著名公式E=mc²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奥托·弗里施:莉泽·迈特纳的侄子,物理学家,帮助他的姑妈推导了裂变理论,后来参与了曼哈顿计划。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伊蕾娜·居里的丈夫和同事,与他的妻子共获诺贝尔奖。


马丁·克拉普罗特:德国化学家,铀元素的发现者。


保罗·郎之万:法国物理学家,玛丽·居里的同事,也是挚友。


艾托里·马约拉纳: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的同事,在这场原子弹竞赛之前的1938年神秘失踪。


尤金·皮里哥:法国化学家,为铀提纯作出了贡献。


威廉·伦琴:德国物理学家,X射线的发现者,因此获诺贝尔奖。


欧内斯特·卢瑟福:新西兰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利用铀的放射性首先发现了原子核,他的实验室里培养出了第一代核科学家。


利奥·西拉德: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认识到铀可以引起连锁反应,反对核武器扩散的活动家。


约翰·惠勒:美国物理学家,核裂变的共同发现者。



原子弹的历史,当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几代科学家为探索自然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的缩影。


随着《奥本海默》的上映,《铀之战——开启核时代的科学博弈》中提到的科学家更应该被铭记,他们以科学家不畏艰险、孜孜以求的血与泪历程、拼与搏精神,演绎了铀之历史的五彩斑斓!



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编辑:李初臻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