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
帕洛玛·盖伊·布拉斯科 / 胡安·瓦德尔 著
刘月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毫无疑问,民族志在人类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如果你想理解一门学科是什么,你首先应该观察的,不是这门学科的理论或发现,你应该观察这门学科的实践者们在做些什么。在人类学或至少社会人类学领域内,实践者们所做的就是民族志。”如果想了解人类学,那阅读民族志也许可以成为你迈出的第一步。
即使你对人类学不太关心,但民族志依然适合每个人。因为民族志关注的就是人们的生活本身,人类学家动用观察和参与,去填补不同文化之间理解上的缝隙。民族志看起来针对的是特定的群体,但它让我们得以思考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去面对和理解风险、希望、可能性;如何探索随想象而来的各种情绪;如何触摸真实生活的肌理。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一个可供欣赏和参与的独特的生活世界,还为超越特定实例去进行思维实验提供了分析工具。
由此,我们可能走出往往非此即彼的二元的争论结构,转而思考作为人类的其他方式。深入民族志作品,感受另一个奇妙的空间:朝着他者长途跋涉,最终归途仍指向自我。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是薄荷实验系列的一本图书。我们一直希望它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被讨论,被使用,被扩展。它并不是一本传统的民族志导读,看名字有点严肃,但其实生动鲜活。对比类似题材的书来说,它并不长——尽管它列举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民族志案例,但不用担心,其中一定有你熟悉的。它足够真诚,契合薄荷实验无限唤醒民族志魅力的愿望。两位作者真诚地探讨和发问,并且提出可实操的方案。两位作者提到,虽然人类学家研究对象和方法都不尽相同,但他们仍然认为不同人类学家通过写作实现的内容有深层的相似之处。现有的民族志作品跨越不同的主旨、价值观和风格,但有一些共有的关键关注点和技巧正是这些元素构成了人类学对话和差异表达的基础,为我们的学科提供了知识内核。在本书中,他们正是通过挖掘这些共通之处、研究这种多样性与一致性之间的张力,来探讨民族志作为一种认知和呈现世界的方法的独特性所在。
同样地,他们也相信,通过辨别这些关注点和技巧在特定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读者将学会如何阅读民族志。
阅读民族志不仅要能从中收集到关于某个群体、活动或理论的信息,还要求以人类学的方法来分析民族志文本,也就意味要能够解释:某个文本是如何体现出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所依靠的宗旨和文化设想的,是如何贯彻或者试图挑战民族志文体的通用规则和写作惯例的以及是如何为创作它的社会文化背景提供例证的。正因为对这三个方面的回答各有不同,才有了风格迥异的民族志作品,但同时也存在一种统一性,使得民族志与其他复述人类经验的方式,比如小说、旅行志,甚至社会学、人文地理这些兄弟学科的文本区分开来。
问题是,民族志作品本身很少把这些宗旨、设想、规则、惯例和背景明确表达出来,不仅是对读者,对作者而言,确定这些内容往往也有难度。用托尼·柯鲁克(Tony Crook)的话来说,民族志写作和其他知识实践一样,遵循着“一种强大的在从事它的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审美”。柯鲁克说虽然所有的民族志作者都被要求具备再现这种审美的能力,也就是写出形式和内容上感觉都对的民族志,但这门技巧从未被清楚地表述出来。
作者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和犯错大量接触其他民族志文本、阅读文本来学习民族志写作。写民族志是这样,读民族志也是这样一一通常没有人教人类学的学生如何阅读民族志,而是指望他们自己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已经成了一种固定循环。最重要的是,民族志文本容易被当作传递信息的载体或者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来处理,而很少被当作一种创造知识的工具。
因此两位作者认为,阅读民族志,需要聚焦民族志写作在人类学知识创造中的作用,分析一系列对阅读民族志和对整个人类学而言都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不同的人类学家观点大相径庭,是哪些共同的关注点和认知让他们的交流和辩论成为可能?这些关注点是怎么影响民族志文本的,读者要如何识别?我们的学科是建立在哪些写作技巧和文体规则之上的?民族志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重现它们的?
资料:薄荷实验
编辑:李初臻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