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际 > 世界观 > 文章详情
译天下 | 德国的“中国城”:杜伊斯堡如何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门户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见习记者 杨瑛 2018-08-02 16:09
摘要: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这里正迅速成为欧洲的核心物流枢纽。

在2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位于德国西部工业区的杜伊斯堡都是一个笼罩在烟尘中的钢铁煤炭小城。现如今,随着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以及英国脱欧后造成的贸易壁垒,这个曾经处于“铁锈地带”的城市开始重新扮演重要角色——在德国和中国之间建立起更坚实的经济纽带。英国《卫报》近日刊文对此进行了报道,编译如下:

 

每周约有30列来自中国的火车抵达杜伊斯堡内陆港。火车载着来自重庆、武汉或义乌的服装、玩具和电子产品轰隆而来,再把德国汽车、苏格兰威士忌、法国葡萄酒和米兰纺织品运回东方。由于杜伊斯堡地处鲁尔河与莱茵河交界处,从火车上卸载的货物可以直接装船,也可再经陆路转运至希腊、西班牙或英国。

 

如今,杜伊斯堡港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内陆港口。而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这里正迅速成为欧洲的核心物流枢纽。约有80%来自中国的火车把这里当作进入欧洲的第一站。在上海机场的一张欧洲地图上,杜伊斯堡的名字十分显眼,比伦敦、巴黎和柏林都要大。

 

过去几十年里,这座城市一直饱受工业城市结构化转型的困局。1987年,数千名德国军火制造商的炼钢工人围堵在莱茵河畔,抗议工厂即将关闭。

 

时至今日,杜伊斯堡12%的失业率依旧是全德平均失业率的四倍,但整个大气候却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一切得益于四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德时将杜伊斯堡作为其中一站。

 

“我们是德国的中国城,”杜伊斯堡市长索伦·林克(Sören Link)说,“这些迹象表明这座城市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们将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门户,反之亦然。”

 

不过,相比于从东往西的繁盛,从西往东的回程仍是杜伊斯堡的“阿喀琉斯之踵”。从中国抵达欧洲的每两个集装箱中,只有一个能满载而归,港口只能从剩下的空载集装箱中收取五分之一的费用。与此同时,西方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并未降低,但运往中国的欧洲产品仍以奶粉为主。“过去这一比率是4:1,现在有所好转,但还是失衡的,”杜伊斯堡港负责人埃里希·施塔克(Erich Staake)说。

 

尽管如此,他还是十分看好港口的创新性发展模式。自他1998年掌管该港以来,就业人数已从1.9万人上升至5万人。相较于德国其他港口“地主”式的运营方式,杜伊斯堡港则致力于发展新型贸易、现代化物流,并建立自己的铁路公司。该港口目前在建一处 2万平方米的仓库,可容纳2000个集装箱。

 

不过,施塔克也指出,与其他货运方式相比,中欧铁路货运的优势并不明显。“重庆和杜伊斯堡之间的铁路货运比船运要贵至少两倍,但却要花5天时间。如果我们可以进一步减少生产前置时间,平均少于10天,那就更有优势。”

 

施塔克认为,中国通往欧洲之路依旧很长,主要原因不在于亚洲的其他竞争者,而在于欧洲工会制度繁琐的老牌铁路公司。从白俄罗斯边境到杜伊斯堡,1300公里平均需要6天,但从重庆到白俄罗斯的1万公里路程只需要5天半。

 

而在德国国内,也有人发出警告,认为仍处于恢复期的德国西部工业对中国过于依赖,中国欲借经济手段扩大在西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但就目前看来,中国在该地区的软实力仍较微弱。

 

过去8年来,在杜伊斯堡生活的中国公民数量翻了一番,但总数仍不过1000多人。2014年以来,该城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也增加了50%,但仍只有90家。与其他“一带一路”城市不同,杜伊斯堡依旧是“德国经营”。

 

在杜伊斯堡城市博物馆,参观者可以聆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们罢工时的唱调,还可以触摸鲁尔河最原始的煤块。在这里,可以找到这座港口城市现代化奇迹背后的历史记忆。然而,在博物馆入口处,用曾经帮助塑造这座城市的所有外国移民的母语写下的各式“欢迎”里,迄今看不到中文。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