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劳动者之歌 | 他们把《从石库门到天安门》朗诵会做到极致,焦晃破例坐着轮椅上台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8-05-01 16:15
摘要:用文艺方式阐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2018年3月7日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在国家大剧院公演。演出进行到高潮部分,原本没有印在节目册上的艺术家焦晃坐着轮椅缓缓上台。项目团队负责人、导演黄景誉站在侧幕,紧张地注视着台上的一举一动。在她身后,参加演出的所有艺术家都悄悄围了上来。一首《向困难进军》朗诵完,全场掌声雷动。这是该项上海重点文艺创作作品首次在全国两会期间晋京演出,也是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一次全国性重要展示。

 

国家大剧院舞台上的惊心时刻,只是整个项目团队所克服的重重困难的一个缩影。为了打造舞台精品,从舞台表现到艺术呈现,从演员邀约到演出协调,他们对朗诵会的每一个环节都精致打磨、精益求精,力求用文艺的方式阐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项目团队在高铁前合影

 

和老艺术家交心

 

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3月,“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在京沪两地连演四轮八场,朗诵会用饱含真情的内容与贴近当下的表现形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窗口。鲜为人知的是,这场精心编排的朗诵会其实是跨马加鞭“赶”出来的。作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整体策划、整体推进、整体实施的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三位一体”重要文化活动之一,朗诵会首场演出定在去年10月下旬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而项目任务交到黄景誉等人手里时,已经是九月上旬了。

 

这支团队来自SMG东方卫视中心旗下公益媒体中心,在电视文艺节目创制的第一线已经耕耘超过10年,可谓“久经沙场”。团队日常承担着艺术人文频道的日播栏目制作工作,要创制朗诵会项目,只能牺牲休息时间,项目组每位导演都清晰地记得,那些天,忙完了日常的栏目播出,导演们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

 

要打造舞台精品,演出团队囊括有影响力的老中青艺术家,由于演出时间紧,能否和艺术名家们一一敲定时间,导演组成员们心里都捏了一把汗。77岁的中国剧协名誉主席尚长荣接到导演组电话时,正忙于筹备京剧电影《贞观盛世》的拍摄。了解了演出背景和内容,他欣然同意,并为此调整了许多演出活动档期。

 

邀请82岁的国家一级演员焦晃时,导演组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焦晃去年年初生了场大病,无法站立,因此未能参与《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的首演。当导演组接到在上海市委党校的第二轮演出任务时,仍希望能够邀约焦晃老师上台。“我们多次去他家拜访。焦晃老师住在多层的六楼,没有电梯,上下楼很不方便,但更难迈过的是心里的那道坎儿——他对艺术有很高要求,这辈子还没有坐着轮椅上过舞台。”说动焦晃,导演组靠的是用诚心不断地磨,最终,焦晃决定坐着轮椅登台朗诵,并且选择了郭小川的名篇《向困难进军》,这首诗也是他四十年前曾在上海台的节目中朗诵过的。让导演组感动的是,几十年过去了,焦晃仍然能够完整背下来。

焦晃在高铁上琢磨台词

 

“每场演出后,焦晃老师都把得失跟我们聊一聊,包括舞台、灯光处理等,老艺术家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让年轻的导演组受教良多。”整台朗诵会一共有19个节目,有音乐、舞蹈等多种辅助手段,但在焦晃朗诵时,他要求完全安静,现场只响起他铿锵有力、饱含激情的朗诵声,朗诵完毕,焦晃坚持从轮椅上站起来,将现场掀起一个高潮。

在台上,焦晃坚持站起来

 

国家大剧院演出前,困难真正发生了。2017年底,从中央党校成功演出回沪后,焦晃身体出现了突发状况,并在今年初接受了一场手术。这时,离3月的演出只有一个多月了。术后没几天,黄景誉去医院探望焦晃,她记得那天雪下得特别大。“没想到,他的精神格外好,和我谈得最多就是,‘我能不能去北京演出’。他非常渴望那个舞台,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国家大剧院都是心目中最高的艺术殿堂,都希望能在这台演出中,把上海朗诵艺术的最高水准奉献给全国的观众。”

 

要离开时,焦晃执意从病床上站起来,说,“我送导演到电梯口。”他没有坐轮椅,而是一路扶着轮椅,缓慢地走到电梯口,电梯关门那一刻,黄景誉看到焦晃郑重地向她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黄景誉几乎落泪,她感受到了老艺术家对舞台的执着和骄傲,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帮焦晃实现这个愿望。

 

“由于身体状况不稳定,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节目册上并没有印焦晃的名字,一直到演出前两天,在家属的全力支持下,他才终于定下行程。”黄景誉记得,那一晚掌声尤其热烈,国家大剧院歌剧院2000个座位上座率达到9成。尽管有磨难、有惊险,但他们成功了。

 

演出是一场场磨出来的

 

从虹桥艺术中心到国家大剧院,8场演出,从来没有观众中途离席。很多观众原本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一听,没想到越看越被吸引,直到完全沉浸进去。

 

一台红色文化主旋律朗诵会,为何有这样大的魔力?“演出是一场场磨出来的,我们能感受到,每一场都比前一场有细节上的进步,我们花了很多功夫研究怎么把项目最大程度地做好。”黄景誉说。尚长荣朗诵的《西江月》带有独特的京韵之美,在找朗诵配乐时,碰上了难题。无论是西方交响乐,还是京剧锣鼓都融不进这首作品的豪迈气概里,“80后”音乐编辑朱闻远只好在音乐的海洋里一首首盘摸,每筛选出一个版本,都会及时和尚长荣沟通。好容易剪辑好后,又根据现场朗诵效果反复修改,直至最终满意。

演出现场照片 祖忠人 摄

 

项目团队平均年龄37岁,在黄景誉看来,这是一个刚刚好的年纪。为了这个项目,东方卫视中心还调动了多个部门的青年骨干全力支持导演组工作,其中,包括很多细节工种,比如为了演出的完美呈现,“80后”字幕员黄虹起到了关键作用。“所有作品都是脱稿的,这对艺术家是一次挑战,对全程播放字幕屏的字幕员来说,也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在演出前做了充分测试,确保万无一失。节目册由东方卫视中心的平面设计师负责,每次演出中都有很多细节部分修改,小到标点符号等,都不厌其烦地调整。”

 

如何通过各种文艺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党的历史,对于这支年轻的队伍来说难度很高。在市委宣传部、文广局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领导的信任与支持下,项目团队广泛向老法师们取经,比如邀请上海作协副主席孙颙等担任文学顾问,讲述每一首作品背后的文学性、政治性,为调动艺术手段表现诗歌奠定了基础。朗诵会脱胎于同名美术展,为了充分利用《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展览中的96幅美术作品,团队邀请策展人做视觉美术顾问,根据诗歌的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画面搭配。

 

“我们希望朗诵会中体现一路走来的革命精神,所以调动各种文艺样式和可视可听的元素,让节目有可看性。上海四大品牌建设中提出上海文化要有机融合的理念,在设计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如何把三种文化的特性结合在一起。”朗诵会中,既有慷慨激昂的红色主旋律文化元素,也结合了一些体现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作品。比如赵丽宏的《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讲述了改革开放的主题,导演组就在背景视频中选择了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江南古镇作品演绎,体现温婉的江南风情。诗歌中也有艺术节中心委约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创作的《时间的入口》,朗诵时,伴奏响起了“90后”青年作曲家龚天鹏谱写的《启航》的旋律,激昂中绽放着时代的力量。各种精妙的情景化设置,让朗诵会成为一个个小故事。音乐、美术、舞蹈、表演、诗歌等各种艺术样式环绕包围,再加上艺术名家的精彩演绎,怎会有观众舍得从现场逃离?

 

相信人定胜天

 

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第一线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们。“台前幕后,有你各种想不到的事情。”沈敏相当于“舞台监督”的角色,负责节目的上下场、后台道具等,她和负责视音频衔接的徐娅萍一起,担任节目的主要导演。完成这样一场可视可听的演出,后台道具量很大,各种器乐、椅子搬上搬下,场景中出现干冰、“下雪”,都靠沈敏在后台有条不紊地指挥,她和资深舞美道具总监何企洪一起通力配合,让每个环节都完美衔接在一起。

演出现场照片  祖忠人 摄

 

演出人员众多,为了照顾好所有人,后台导演组分好工,每人从艺术上和生活上关心几个团队、几位朗诵艺术家。两次党校演出时,后台很局促,化妆间只有两个统间,导演组特别为每位演员和演出团队送上一份书面现场情况介绍。“我们很少碰到这样的情况,40多位朗诵艺术家,一大半都是台上演主角的,平时都会安排单人化妆间便于他们演出前的各种准备,但现场条件实在有限,我们只能请导演们尽量去沟通说明,好在艺术家们都很理解。”沈敏说。

 

到了北京,突发状况更是接踵而来。有位演员携带的演出鞋子小了,制片张蓉立刻奔出去买鞋;裤子短了,就跑去中戏借衣服。国家大剧院演出时,朗诵队里有四位两会代表,白天要开会,开完会从驻地赶到演出现场。政协驻地离演出场地非常远,张凯丽在赶来的路上碰上堵车,导演组不得不想办法说服剧院破例推迟5分钟放观众入内,为最后一刻紧急赶到的张凯丽安排了两遍联排,吃下一颗定心丸。

 

舞台后区有两块滑板,很多演员都从那里上场,包括一群小荧星艺术团的孩子们。令人惊讶的是,这两块滑板是靠人力推动的。“我们的舞美道具总监何企洪一直说,人定胜天。”沈敏笑着说。整个演出不能间断,尽管机械可以让滑板运行,但不能确保推到时间点上,在滑板上上下的演员尤其是小朋友的安全性也不能完全保障。最后,舞美组决定还是用人来推,每块板后,都有三四名工作人员牢牢把握着演出节奏、挥洒汗水。

 

朗诵不同于演唱,每次都有不确定性。朗诵家会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不同的处理,也许这次会快一点儿,下一次要多酝酿一会儿情绪,为了让演出连贯一致,现场包括音乐编辑、音响师、灯光师、视频播放员、字幕员等各个工种都拿着导演组精心准备的特制诗歌文本,根据诗歌句子划分情绪点,并把高潮部分切开很多段,在制作中做好充分预案。“这样做的目的是,无论台上如何变化,到了情绪点上都能推到音乐的高潮,实现视觉与听觉的高度融合。”徐娅萍说。

 

就是这样一个喜欢抠细节、相信人定胜天的团队,最终打造出了一台形式丰富、有标识度的文化产品。接下来,项目团队还会对品牌做延续,计划推出校园版,用创新方式让党的历史文化深入校园生活。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除注明作者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