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两个“被拒绝”的故事:罕见病家庭再生育,“我们还能再次拥有幸福吗?”
分享至:
 (2)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18-02-28 09:23
摘要:不得不承认,目前医学技术还有很大局限性,但通过正规的遗传咨询,借助第三代试管婴儿及产前诊断技术,罕见病家庭依旧可以重获幸福。

 

今年的2月28日是第11个国际罕见病日,据权威统计,全球目前已确诊的罕见病已达7000余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在中国,有大约1000万名罕见病患者。

 

可见,罕见病如今已经并不罕见,但当越来越多罕见病家庭走进公众视野得到关注时,一个新问题又呼之欲出:如果生育了一个罕见病患儿,还有希望生育健康孩子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日走进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胎儿医学科及产前诊断中心主任孙路明的门诊,通过两个“被拒绝”的故事了解罕见病家庭再生育的酸甜苦辣。

 

孕前应明确头胎患儿的临床诊断及基因诊断、及夫妻基因诊断

 

孕19周的陈女士近日心情犹如坐了一次过山车。“虽然耽误了宝贵的孕前和早孕期遗传咨询和诊断,但所幸这个胎儿是健康的。”孙路明也为她松了一口气。据悉,几年前,陈女士头胎生育了一个患有白化病的男孩,“虽然看似并不罕见,但白化病在世界范围的发病率约为1/17000,属于罕见病的范畴。”

 

陈女士想要一个健康宝宝的心情极为迫切,但对白化病的具体致病原因并没有足够了解。她找到了孙路明的胎儿医学门诊,“孙主任,听说通过胎儿镜来诊断腹中胎儿是否有白化病,我们可以做胎儿镜检查来确定腹中胎儿是否有白化病吗?”

 

没想到,陈女士得到了否定的答复。“白化病涉及多个基因,需要先对头胎患儿进行精确诊断,确定存在明确与白化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孙路明解释,可靠的产前诊断方法应该是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的细胞进行针对性的遗传学检查,进行的前提是头胎患儿的临床诊断及基因诊断都非常精确,“先进行先证者的基因检测,再做胎儿的基因检测,这个顺序不能改变。”

 

她坦言,诸如陈女士这样的孕妇并不少见,不少人前来问诊要求产前诊断时,已经到孕中期甚至晚期,“患儿的完善诊断工作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应该在二胎怀孕前完成,夫妻双方也需要做基因诊断,以帮助计算疾病的再发风险。” 采用胎儿镜技术来检查胎儿是否患有白化病,并不是确诊手段,是通过一种有风险的有创操作来尝试获得胎儿的表型,通常仅在基因诊断无法实施,或者基因诊断结果不明确,临床又高度怀疑时作为辅助诊断时使用,使用时需要权衡风险利弊。对于陈女士这样的情况,如头胎患儿基因诊断明确,可在孕12至14周就前往有条件的产前诊断中心通过绒毛活检技术做早期产前诊断,一周左右即可拿到检查报告。早期诊断,可以启动早期的干预。

孙路明提醒,此类家庭的孕前诊断至关重要,应做好做到对头胎先证者的临床及遗传学诊断,完善夫妻双方的基因诊断等,在充分咨询与检查后再备孕,以免错失良机。

 

头胎若早夭,应尽量保留生物样本

 

罕见病家庭的再生育一直是个两难问题:一方面,他们希望有健康宝宝为家庭注入新希望;另一方面,又害怕悲剧的重演。孕18周的张女士曾经有个可爱的孩子,然而仅出生后1个月,宝宝就出现了肌张力低下等症状,1岁时,宝宝不幸死于肺炎。从悲伤中慢慢走出来的张女士一家决定“再试一试”,但心里的忐忑更大于期待:这个宝宝是否能健康平安?

 

张女士回忆,头胎宝宝发病时曾在外地某家儿科医院就诊,医生怀疑是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据悉,这种罕见病在新生儿中的患病率为1/10000至1/6000,主要症状为周身上下肌肉的无力萎缩,当参与呼吸和咳嗽的肌肉受到侵害而变得无力时,就会增加肺炎和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严重者将导致死亡。“医生觉得孩子当时的症状和这种病是吻合的,但没有确诊,也没有做基因诊断,现在可以通过羊水穿刺检查做产前诊断吗?”

 

“有些罕见病病情危重且发病过程很急,还未获得明确诊断时,患儿就夭折了,这给二胎的预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孙路明说,如果儿科医生和家属能够在患儿夭折前保存部分的血液或者其他生物样本,并且将临床表现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保存,那么部分患儿还是能够获得明确诊断,为二次妊娠提供帮助的。

 

目前由于缺乏专业的遗传咨询医生,罕见病的诊治面临着较大的难度,且目前市场上的基因检测机构不断涌现,但检测资质、质量鱼龙混杂,患者难以甄别,“有时哪怕发现了某个基因突变就以为找到了原因,但这可能并非是致病的真正“元凶”。”孙路明说,罕见病家庭的求医过程很艰难,信息来源目前也很少,产前诊断对于染色体疾病和基因组疾病基本可以实现全方位的检查,但对于单基因疾病只能实现“靶向诊断”,而不能“全面打击”,也就是说,哪怕对头胎的基因缺陷位点进行了检测,也并不能“保证”二胎“完全正常”。另外,线粒体疾病目前尚不能通过产前诊断进行筛查。“不得不承认,目前医学技术还有很大局限性,但通过及时的咨询诊断及新技术的合理应用,罕见病家庭依旧可以重获幸福。”她表示。

栏目主编:孙刚 文字编辑:孙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