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理解儿童,家长要心在当下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芳 2024-06-01 06:28
摘要:孩子的未来就是现在,孩子的现在就是未来。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大人小孩有很多关于快乐童年的描述和期待。可是什么是童年的快乐?什么是童年?

其实童年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大多数人看来,童年仿佛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习俗,即成年人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就提出,童年是人造的,不是天然存在的。从自然角度讲,人有婴儿期、成年期,但是儿童这个概念却是一种社会产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儿童曾经像成年人一样劳动,那时候的成年人并不会将儿童作为“儿童”对待,因为他们不认为儿童需要特殊的抚育方式。

印刷术流传开来后,成年人有了自己专属的信息通道。成年人和儿童的区别日渐显现。为了弥补这种由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知识差异,儿童需要通过学习来进入成年人的信息通道,这也导致了学校的诞生。学校是专为儿童而设立,为儿童能顺利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做准备。

在当代,已经很少有家庭需要儿童来分担经济压力,大多数儿童不再需要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奔忙。大多数儿童处于被保护、被照料的地位。由于儿童具有身体的柔弱和智识的蒙昧等特点,儿童与成年人处于不对等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当前,为了保障儿童更好地发展,很多国家都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了儿童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等四大权利,以期全社会不歧视儿童,保障儿童的最大利益,确保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完整并尊重儿童的意见。

《公约》还提出:儿童有从事适合其年龄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权利。这是第一部保障儿童游戏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对童年的新认识。

童年虽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当成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或者静静地观察一下那些正在欢笑的孩子,就会对童年的快乐有无数溢美之词。比如童年是花朵上的露珠,童年是出生的太阳,童年是美丽的春天,童年像一首欢快的歌,是人生最美好的乐章。所有这些描述的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童年是甜美的,是无忧无虑的,是快乐的。

一般字典上对快乐下的定义多半是:觉得满足与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过:“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快乐常见的表达方式是笑,儿童的笑声恐怕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了。

可是,当我们去询问那些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是否快乐,答案又似乎很多元,主要是看孩子当时的心境。孩子的情绪,似乎就是六月天的脸,说变就变。是的,在大人看来,童年期之所以纯粹、快乐,是因为孩子活在当下。

童年快乐就是“在当下”。当孩子们沉迷于一些大人看起来完全没有意义,甚至有些无聊的活动时,孩子们总是乐在其中。比如观察孩子们海边堆沙,有的孩子抓起一把沙,让沙子从指缝间流出,落到另一只手上,再从指缝间流到沙堆里。孩子会乐此不疲地不断重复着这个动作。还有的小孩子把沙子装到小桶里,当小桶装满以后,会立刻把桶举高把沙倒出来,然后又重新用沙把小桶装满。还有的小朋友则专心挖坑,美其名曰建城堡!

因为儿童生活在当下,不图结果,不问意义,所以孩子的快乐就很简单纯粹。路边的一片树叶、一块小石头,都可以为孩子们带来快乐。比如小孩子还喜欢经常不停地把肥皂涂在手上,一遍又一遍洗手、玩水。大人看到的是孩子在浪费、在磨蹭。而孩子可能是在享受水流在手上的感觉,以及仔细观察泡泡升起又消失的过程,多么神奇呀。

大人们喜欢把童年与快乐链接,可能是借此怀念自己曾经具有的那份纯粹、那种活在当下的能力。《道德经》中就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人生最高理想是回到婴儿状态。因为婴儿是生命本初的样子,没有孜孜以求的功利之心,一切都是自然的。所以婴儿能自然地遵循“道”,一切任性而发,率性而为,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这是成人世界中早已消逝且很难找回来的人生境界。

可是,问问那些正处于童年的孩子,似乎所有的孩子都盼望着长大,都在经历成长的烦恼。所谓快乐童年,本身就带有某种悖论。

大人们怀念童年的纯粹,羡慕孩子能活在当下、享受快乐,可是又无时无刻不在规划着孩子的未来,谋划着如何可以让孩子的前途更加光明,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生活得更幸福。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确保孩子走在一条通往美好未来的阳关大道上。吃有机食品,挤破头上名校为了安全,阻止孩子们的自由身体活动;为了成绩,把孩子禁锢在书桌;担心同伴会带来不良影响,隔绝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总之,为了未来那个崇高的目标,孩子当下的诸多天性理应被压抑。活在大人未来中的孩子正在沦为当下生活的工具。

可是,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不就在现在吗?因为未来生活由每一个现在组成。是时候从快乐童年概念出发,去对家庭教育作一个深刻的反思了。六一儿童节,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审视孩子、审视教育得失的机会。

人类发展始于儿童。大人需要深入了解儿童,捡回儿童世界中那些大人曾经丢失的,那些生活在当下的真实感觉,而不是总想着把握孩子们的未来,为他们的未来做准备。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当下的本真状态,孩子的未来就是现在。

孩子的现在就是未来。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