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民声直通车 > 文章详情
通宵轰鸣!上海大木桥路居民连日受困于夜间施工噪声,许可证成了扰民挡箭牌?
分享至:
 (2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栗思 冯蕊 2022-11-28 06:31
摘要:夜间施工为何屡屡被投诉噪声扰民?治理的盲区又在哪里?

居住在徐汇区大木桥路158弄金色港湾公寓的居民,已然饱受了为期一周的噪声折磨。

11月初,大木桥路上开始进行夜间道路施工。每晚10时,打桩机作业声准时响起,随后便整夜持续不断,扰得附近小区居民难以安眠。接连6天被迫“通宵”后,张女士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互动留言板吐槽道,“夜间施工难道只能以牺牲居民休息为代价吗?”

为了避免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沪上不少工程都会选择在夜间开展,随之而来的便是施工期间难以避免的“噪声”。根据相关规定,夜间道路施工不但要取得施工许可证,还应该尽力减少对居民的影响,可实际操作中居民体验往往并不如意。在上海政民互动留言板和12345信箱,关于此类噪声的控诉频频出现,投诉帖中,“连续数日”“通宵轰鸣”“难以入睡”成为居民抱怨的高频词。

夜间施工为何屡屡被投诉噪声扰民?治理的盲区又在哪里?


究竟需要“克服几天”?

直到收到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电话回复,张女士才知道,这项困扰他们多天的工程项目是“架空线入地”工程。电话中,施工队负责人向张女士解释了他们工作流程和可能发出噪声的时间段,以期得到居民理解。“我们取得了夜间施工许可,前半夜10点开挖路面,12点开始做工程项目,凌晨3点就要回填路面,避免阻碍第二天的道路交通。我们正在抓紧建设,能不能请您克服几天?”

这一回复让张女士有些哭笑不得。“我们也支持工程建设,但是也不能成宿成宿不睡觉啊,而且要克服多久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居民拍摄的夜间施工场景。

什么工程、持续多长时间,这些施工信息的公开不够及时,是居民们最不满意的地方。“楼里九成的居民都不知道在做什么。”楼组长陆路说,只看到施工方贴在围挡上的一张铭牌,还被施工车辆遮挡。

“夜间道路施工也要讲究程序,体现尊重。”对此,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饶富杰教授指出,施工方应将工期、可能的潜在影响、采取的降噪手段等细节,通过书面形式提前一周发放至社区,让居民有心理准备,或提前去其他住所规避。

饶富杰还提议,夜间道路施工的信息公开可以采取“可视化”的模式。相关监管部门不妨与专业机构合作,将施工项目数量、信息,以至12345后台的投诉数据呈现在城市地图上,并在网站上公开,让居民随时能够查看并监督家门口的施工情况。


降噪措施为何难以落实?

除了提前做好公示和解释工作,施工许可证上的另一则要求也不容忽视:严格做好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采取降噪防尘措施,优化施工方案和工艺,避免噪声扰民及扬尘污染。不少居民据此质疑大木桥路上的施工队,“做到了吗?”

从事建筑施工行业7年的肖鸿昌指出,施工降噪有三个可行的手段:一是选用小功率机器。二是增设围栏。三则是在沿路楼宇安装隔音设施。对此,大木桥路的施工方坦承,目前仅有的降噪措施是在挖路机的履带上安装橡胶条。

在监管环节,噪声缺少精确的监测和评判标准。

“道路施工的噪声很难精准量化。”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隋富生表示,道路施工的场景具有灵活性,目前城市中的噪声监测设备呈网格化定点分布,并且比起水、大气的监测设备数量较少。他进一步表示,夜间道路施工噪声若有相应数据,也缺少具体的评判标准。上海在2013年便有规定“夜间施工禁止超过65分贝”。目前通行的标准是将噪声监测点的数据按24小时平分,取等效声压级。但夜间施工的噪声往往集中在几小时内,“平均分割低估了此类短时噪声事件的恶劣影响。”


施工噪声治理主体混乱

缺乏评判标准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惩处措施难以落地。徐汇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的陈晨表示,巡查人员若遇到大噪声一般也是“口头提醒”“例会的时候说一下”,情形特别严重才会要求停工整改。

施工时的统筹也并不到位,这也是施工噪声难以治理的核心所在。11月10日,居民郑女士曾拨打施工铭牌上的负责人电话,可对方却表示,“有两支工程队,后半夜噪声不是我们发出来的。”郑女士感到十分气愤,难道居民还要抽丝剥茧,分清哪个时间段是谁制造噪声吗?两家单位间为何没有联系?

夜间道路施工兼顾日间通行,一项工程往往由多家施工队完成。肖鸿昌指出,目前施工都是承包制,“大家都是干完活就走,谁也不认识谁。”不过,对于一项工程而言,必定会设置统一的指挥部来协调各方事宜。可在协调解决居民投诉的过程中,指挥部为何却缺位了?

陈晨解释称,此类工程具有“夜晚施工”“交通维护”两大特殊性,需经过前期方案提交、审批、向交警汇报、质量管理等流程,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尽管项目有统一的指挥部涵盖各个施工单位,但一旦涉及噪声,执法主体是城管和公安,调解主体是街道和居委,这些都游离在指挥部统筹系统之外。


施工前就要进行“协商”

11月11日,施工方、大木桥路第五居委会书记、斜土路街道以及徐汇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和两位居民代表参与了协调会。在街道负责人提议下,陆路在楼道群中征集居民建议,最终向施工方提出:隔天施工,工期8天;路面不再凌晨修复,暂时铺钢板解决;施工在23:00前必须结束。


施工方和居民协商后,最终在路面铺上钢板等待后期修复。

11月14日,施工方在和相关部门沟通后答应了居民方的请求并出具了安民告示,承诺开始施工就会向居民代表报备。“早一些沟通不好吗?”张女士叹息,若这样“坐下来心平气和”“换位思考”的协商模式能在施工前进行,对居民生活造成的身心伤害能大大降低。

对此,饶富杰也建议,夜间道路施工应有更加动态、精细化的治理思维。对于一些存在扰民隐患的重大施工项目,前期可以对周边居住区进行调研,划定相应的“噪声敏感区”,和居民协商、采取特殊隔音措施,分区施工。这样既不会过于拖延整体工期,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居民影响。“夜间道路施工若能加入公众协商机制,可以成为一场人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实验。”

栏目主编:毛锦伟 题图来源:居民拍摄的夜间施工场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