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失语失踪失声”,警惕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弱化
分享至:
 (15)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勇 2017-04-05 06:49
摘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自封的,而要靠新作为才能不断增强。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个“三失”问题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淡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等交织叠加,其目标是弱化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理论实质指向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

 

不敢交流交锋容易造成意识形态“漂浮”

 

就马克思主义的“三失”问题而言,其主要表征有:

 

其一,以学术中立名义规避和淡化意识形态。有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主张搞纯粹的学术研究,以学术与政治分离为思想基础,提倡所谓的“价值中立”,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都以是否与意识形态分离为标准。在持这一立场的人那里,“中性”和“中立”成为一种标准和时尚,“拒斥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情结和追求,他们不一定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但是不谈、不理马克思主义,而且对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行听之任之,漠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在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面前,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敢交流交锋,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功能。这实质上是主动放弃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主动性,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其二,空泛化和标签化马克思主义。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法律规章、政治制度、组织纪律等的支撑和保障。然而,宣布和规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一回事,马克思主义能否真正广泛发挥指导作用则是另外一回事。现实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仅仅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完成,也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言自明、不言而喻。忽视了学理性和系统性,容易造成意识形态的“漂浮”和“话语空转”

 

其三,以教条化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创新及其成果。一方面,受传统教条化思维方式的影响,无论对人还是对事,习惯于从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案。这种错误的方法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年轻人产生了一种远离甚至是逃离马克思主义的冲动。另一方面,对西方理论抱有较明显的膜拜情怀,呈现洋教条的倾向。特别是高校中很多课程用的是原版外文教材,教师授课方式也倾向于西式逻辑。在这样的学术和研究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难免“水土不服”。加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还不是很尽如人意,进一步带来了学科发展中的“失语”、教材内容中的“失踪”和论坛发言中的“失声”等。

 

只有“理直气壮”才能形成“一主多样”格局

 

地位源自于作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自封的,而要靠新作为才能不断增强。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反思历史、直面现实和把握未来的思想和实践层面。

 

在协调“怎么看”与“怎么办”的统一中,要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既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和规律的揭示,又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标准的确立。这种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高势位理论特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处于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批判性的精神品质,其价值旨趣和理论特质决定了思想的力度。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说法,写文件、做文章要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势如破竹就是力度,这样才能说服人。无论“理直气壮”还是“势如破竹”,讲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力量。作为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作为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

 

为此,我们需要开展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等“四大平台”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性质和目标定位予以深入探讨,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为,注重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四位一体”建设。要同步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域,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吸收力,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基础。

 

在处理“一元与多样”的关系中,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整合功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不仅需要实践问题的驱动,也需要丰厚思想文化的滋养,要在不断批判整合吸纳对话者的思想资源中进一步凝聚成当代主流话语,最终就是要通过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形成“一主多样”的思想格局。具体来看,对社会思潮的分析和评价,要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社会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现实根据、社会基础、利益诉求、发展趋向及相互之间的渊源关系等进行引领整合与划界批判。就引领整合而言,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中,要把“问题和主义”结合起来,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把真正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事实上,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

 

一方面,要防止陷于盲目和肤浅。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导向,既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词句,与实际情况对号入座式贴标签,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教条,机械套用到实践中去。我们要切忌简单就事论事地研究问题,而要看到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

 

另一方面,要防止流于抽象和空洞。马克思主义寓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之中,如果脱离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问题来谈主义,会陷于抽象和空洞。当下,我们需要引导人们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理性看待外部世界,需要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和中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真正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