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战疫观 | 辟谣之后:用“社会信任资本”制止网络谣言
分享至:
 (43)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锦江 2022-03-24 14:39
摘要:在关键时候,具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保持不缺位,非常重要

3月22日晚到23日凌晨,我正准备最后浏览一遍朋友圈后入睡,突然间流言大作,各个社交圈都在竞相传播“上海封城”传闻,并伴随各区域菜场零点跨年的抢购视频。一时间,恐慌情绪弥漫。

作为曾经的流言研究者,这一状况促使我重新反思流言研究对于我们社会的重要性。关于传言、流言和谣言的差别,在我的研究定义域内,采用这样的逻辑:一开始只是小范围的传言,当传言变成大面积的社会化传播并流行的时候,就变成了流言,而那部分恶意制造的虚假并造成不良后果的流言,则称之为谣言。

流言的另一部分最后也可能成为事实,但在处于流言的阶段,人们并不能辨别它的真伪。大众生活中的谣言,只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与作为具有特定学术内涵和法律界定的规范性概念不同,人们往往混淆了这一点。如果把描述性概念的谣言当成具有法律界定的规范性概念,就会导致轻易入刑。流言在很多情况下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民意和社会情绪。

但是,这不是最根本的七寸之处,七寸之处,在于如何通过社会科学的研究,分析处于传播过程当中的流言,它的发生、传播、流变,乃至于消失的整个过程,它背后的酝酿土壤和运行机制。提前预判流言的发生,以及如何控制、对付和消除流言,才是研究的重点。

社会信任资本在关键时刻的价值

在“封城”流言的应对上,上海做得非常好。尽管例行的新闻发布会要到第二天早晨十点才召开,但是由于应对迅速,在流言乍起之时,主流媒体就及时发布辟谣消息,抓到了辟谣的24小时黄金时间,遵循了“及时、公开、透明”三原则,起码在“及时性”上,可以打满分,尽管还不能说根本消除了流言产生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但有效制止了一轮大恐慌,否则的话,就会像调侃的段子所说:“确诊几例,我没害怕,新增几例疑似我也没害怕,但是你们一箱一箱往家拉米和面我真慌了。”

如果不是连夜及时辟谣应对,加上许多有识之士和意见领袖的及时跟进理性传播,可能23日早晨,就会在整个上海出现大面积的盲动抢购风潮。从这点上看,有赖于市民对决策层专业性的信赖,有赖于每日新闻发布会所建立起来的沟通渠道,上海市民对自己的政府还是有充分信赖感的,这是防疫抗疫十分珍贵的有利条件。在关键时候,具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保持不缺位,非常重要。有了这个基础,相信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案,继续实施精准的防疫措施,就会实现“坚持就是胜利”的目标。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还要来具体分析一下此轮流言的起因。正如有些段子所说,“感觉今晚不封都不行 气氛已经烘托到这了”,加上督查组正在这个时候来到上海,很多人误以为是对上海特定的督查,其实是早在计划安排内的、同时对十个省份的同步督查,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含义。但是,由于这个“天时、人和”的巧合关系,流言像燎原之火,迅速扩大。这一次流言,应该说还是处于常规性真假判断的范畴,属于社会出现异常情况时期,人们产生恐慌心理而爆发的流言,和后真相时代出于价值判断所发生的流言有所不同,所以很快就得到了遏制。

“听说中央调查组来上海了多准备点吃的在家里,怎么?要来你家吃饭”“抢菜没看清抢了富贵转运竹”“抢菜太兴奋,囤点安眠药吧,醒了就吃一颗”;“全上海人民都在等0点了,搞得像跨年似的”“为什么上海疫情这么严重没见捐款?答:你见过李嘉诚生病用水滴筹吗?”……上海人出于自身对新冠病毒的理解,用各种幽默、调侃、诙谐方式化解了恐慌情绪,这说明只要疏导得当,网络也会具有很好的对冲和自净化功能。

对付恐慌性流言的最好办法,就是化解恐慌,真要感谢这些漏夜创作的段子手和争分夺秒传播“辟谣消息”的上海爱护者,苦中作乐,笑得出来,体现了上海人非常智慧的文明素质。

但是,这里也要提醒一句,政府的公信力不能过分透支。信任是建立在决策层前一阶段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的有效性,建立在新闻发布会培养而成的公信力基础上的。如果不科学,不精准,不有效,上海市民对政府的信赖也会受到损害。

公信力能不能继续维护,取决于政府的担当作为,不折腾,不反复,实现精细化动态智慧管理有成效。社会信任资源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如果政府在接下来的防疫工作中举措得当,则可能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反之,则可能逐渐透支政府公信力。

微信流言的暴走和传播逻辑

研究互联网时代流言的传播路径和方式极其重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了流言传播的主要载体和阵地。相比较传统的线下流言,网络流言虽然在本质上并没有颠覆流言的基本原理,但因为传播介质的变化,也带来一些新的形态变化,比如: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布权,拷贝不走样、图像化趋势、高仿真效果、信息负超载、职业化传播、观点性引导、社会感增强等等。

尤其是微信平台,因其移动接口具备互动、联结、易得、可变动、低成本且易使用等技术与社会特性,成为具有越来越强交互性的社交媒体,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微信流言的生产和传播更加“集中”和“强悍”。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可以建群,社交圈和朋友圈因身处一个类似私密谈话的宽容群体和虚拟空间中,具有基于信任的“强关系”、“多层区隔”的交叉关系,以及“无标度、嵌入性”的传播模式特征。

微信传播更多时候属于中介传播,转发流言内容更为随意,一段话、一张图或一段视频,毋需标注来源,便可以“细碎性”“路过性”“易得性”传播,但通过群与群的接力传播,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转发、一个链接、一个截屏,便通过交叉式传播、交流式传播、裂变式传播产生“涟漪效应”,边际无限放大,不知始作俑者而无远弗届,最终酿成备受关注的舆情,乃至影响和干预到具体的人事,起到社会动员的效应。

从本次流言的传播路径来说,朋友圈、社交圈、文字图片,尤其是短视频的瞬间传播效应特别大。菜场柜台被抢购一空或者人山人海的场景,可谓“有视频有真相”,让一些本来并不相信“封城”流言或者说并不恐慌的受众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恐慌情绪。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事实的发生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菜场抢购,最初可能是一个流言,但当许多人都因此流言去菜场抢购,流言就变成了事实。信则灵不信则无,但在无法判知未来,或者未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而又同切身利益相关时,人们往往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流言影响股市波动即可佐证。

流言研究进入实践领域的意义

未来政府所采取的每一个动作,如果可能,都应该预设、模拟、研判、沙盘推演它可能产生的社会反响。既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就应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起码是接近科学的针对性方案,这才是“智慧城市”在关键时刻所应该体现的英雄本色。

目前关于疫情的流言,很大一部分还处于传统的真假判断的流言阶段,并没有上升到“后真相时代”不讲事实、不辨真伪的价值观流言传播阶段,但是对后一个环节也要事先进行预判,以防止社会因流言进一步陷入撕裂和动荡。

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互联网建设和网络舆情。30多年来,我一直呼吁成立国家级的流言研究中心,流言研究不能仅仅纸上谈兵,而应该进入实践领域,真正对预防、分析、控制、消除现实“风险社会”中的流言产生作用。但是目前对流言如何在网络上生存、传播、扩增、演化、变异,乃至于酿成事实,或者无形中消失的整个传播链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所以再次呼吁成立由政府支持、各界学者成立的国家级和城市级流言研究中心。只有通过向相关研究者开放大数据,通过流言传播路径跟踪研究,行之有效的实验研究和具有现场的实证研究,通过智化分析,才能逐步摸索到流言的传播规律。否则,研究工作就会流于皮毛。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并驾齐驱的双轮功效。社会科学也是科学,并非自然科学才有实用价值,才会导致真实后果。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同样可以产生实际社会效应,增损社会资本,甚至直接影响经济民生。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张陌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