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大克鼎见到大盂鼎,它们会聊什么
分享至:
 (31)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21-06-19 06:21
摘要: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大克鼎、大盂鼎两尊迄今发现有长篇铭文的最大青铜鼎,静静地矗立在上海博物馆二楼展厅内,肃穆庄严。

昨天,“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是自2004年大克鼎、大盂鼎合体展览17年后的重逢。

站在两尊大鼎前,捐赠人潘达于的后人潘裕翼感慨万千:“17年前合体展览,我的奶奶潘达于也来了,她说很高兴‘两兄弟又碰头了’。”老人把文物比喻成“兄弟”,是希望文物“活起来”,讲述它们的故事。

如果国宝真的会说话,大克鼎、大盂鼎这一次相见会说什么?

潘裕翼在展览现场

“它们可能会回忆起1937年的中秋之后,我奶奶带着亲属,将它们打包进仓促制造的木箱,封在家中不起眼的角落,祈求它们能躲过侵华日军的搜罗抢掠。”潘裕翼说。

“它们还可能会谈起1944年的时候,当时的木箱早已腐朽。”潘裕翼回忆家人曾提及,当时奶奶带着自己的父亲,用废旧家具和杂物掩藏好两尊鼎,锁进一间小屋里,既不住人也不走人。

“它们一定会说起1951年7月投入新生的祖国怀抱的历史瞬间。”潘裕翼说,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交通不便。奶奶表达捐献国宝的意愿后,大克鼎、大盂鼎“两兄弟”被放进大木板箱内,周围用棉花毯包裹,空隙处再塞满稻草。当时公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后,苏州火车站派了四个可靠工人一路护送到上海。“那时候的火车,走走停停,苏州到上海用了一天一夜。现在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到了上海,“两兄弟”又坐上了雇佣的胶轮车,一路拉到了当时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大克鼎、大盂鼎展出,上海市民得以看见两尊国宝。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

“两个鼎捐献给国家,是它们的命运转折。”潘裕翼说,本来两件国宝由奶奶一个人带着一家人保护,如今它们有了最好的归宿。

2004年,潘达于老人百岁寿辰,两地博物馆特意举办展览,让两鼎“合体”。再见“两兄弟”,老人在家人搀扶下从轮椅下来,围着两件国宝走了一圈,用苏州话说:“实在太好了,一点都没有变,一点都没有变!”

年轻时的潘达于(图片来源:央视《国家宝藏》)

17年前的展览,潘裕翼也在现场。他回忆,自从将两尊鼎捐献给国家后,奶奶不时会带他们到博物馆参观。“看到‘两兄弟’在祖国的博物馆受到这么好的保护,有亿万参观者前来参观,我们很高兴为文物找到了家。上海博物馆的确是捐赠者眼中文物的安全之家,温馨之家。”

除了大克鼎、大盂鼎,此次展览中另外17件出自商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的有铭青铜鼎,均源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上博建馆至今,已收到8.8万件捐赠文物,占藏品的8.6%;其中珍贵文物达3.3万余件,占藏品珍贵文物的23.6%,捐赠者对博物馆藏品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不仅保存和记录历史,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潘裕翼说,大克鼎、大盂鼎“两兄弟”再聚,还会憧憬何时能与海峡对岸的毛公鼎团圆。据悉,清朝末年起,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就并称“海内三宝”,目前毛公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展厅里大克鼎、大盂鼎的正对面,就是毛公鼎的全形拓。本次展览首次展出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三幅“海内三宝”全形拓。其中大盂鼎全形拓为清同治十三年拓本;大克鼎全形拓为清光绪十四至十五年拓本;毛公鼎全形拓为清代晚期拓本,是陈介祺毛公鼎拓本之中期作品。杨志刚说,期盼总有一天,“海内三宝”能汇聚一堂。

毛公鼎全形拓

为配合此次展览,上博对相关展品进行梳理,研发文创产品,推出了“鼎”艺、“鼎”礼、“鼎”食、“鼎”趣及全新的“鼎鼎有铭”共五大系列110余种,涉及复仿制品、服饰配饰、饮食、儿童教育和生活实用等多方面。其中“鼎”食系列主打大克鼎雪糕,并含有多款特饮和甜点。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将延续至7月18日,随后盂克双鼎将双双北上,赴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副市长陈通出席昨天的开幕仪式。

上海博物馆为此次展览开发的文创产品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摄影:蒋迪雯
图片摄影:蒋迪雯(注明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