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开发前用10个月进行野外调查,上海新江湾城如何从机场遗址转型国际生态社区
分享至:
 (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2020-08-18 08:54
摘要:新江湾城占地9.45平方公里,这么庞大的片区如何在短短20年发生巨变?

上海新江湾城,拥有复旦大学、湾谷科技园等知名高校和产业园区,却与其它知识型城区有所不同:步入其中,处处可见河流蜿蜒、青草遍野;楼宇错落有致,仿佛从植被中“生长而出”。这里是官方认定的“联合国环境友好型城市示范项目——国际生态社区”,但在20年前它是废弃军用机场。

新江湾城占地9.45平方公里,这么庞大的片区如何在短短20年发生巨变?这几天,在上海书展首发的《浦江一湾:上海新江湾城的前世今生》为读者展示了城区开发背后的故事,渐次展示了新江湾城对上海城市发展不同阶段需求的呼应和引领。该书作者——原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工会副主席、上海城投置地集团有限公司纪委书记赵勇表示,新江湾城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应对资源约束的集约开发方式,以及一套容纳多元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新江湾城不仅是生态社区样本,也能为未来城区开发提供一种新思路” 。

1994年江湾机场停用后,新江湾城少有人烟,包括林灌、森林、湿地在内的生态环境复苏。到了21世纪初,新江湾城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鲜有的可供集约化开发的土地,也是市区不可多得的纯天然生态区。如此宝贵的“大衣料”,究竟如何裁剪?

“搞开发会不会破坏生态?”在新江湾城开发中,这样的担忧和疑虑甚至争论,在最初几年没有停止过。赵勇在书中提及,在开发之初,新江湾城就极为慎重地进行了一场长达10个月的野外调查,为生态民居建设实施提供现有动植物本底资料。专家们以每月两到三次的频率,采用GPS定位,进行网格化搜索。

历时数月的调查表明:“江湾地区已经形成非常丰富的生境类型及动植物群落,统筹江湾这块珍贵土地中多种资源的综合价值,进行适度人工干预和生态重建,可能更有利于系统地保护和利用它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使之成为上海市中心区一个‘生态居住区’的典范”。这些建议最终也成为新江湾城规划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如何兼顾经济与生态、市民需求与城市发展,一直是城区开发的核心问题。在新江湾城开发中,生态始终为核心要素之一。技术人员研发的“生态步道”“生态型护坡”“生态水洼”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城区还编制了生态导则、建筑绿色指标体系、智能化导则等,对新江湾城自身开发及行业推广实施形成指导意义;代表建设行业领先水平的BIM(建筑模型信息化)技术率先得到应用,提升了园区管理运营水平。

在新江湾城开发中,开发者显得很有耐心,并不急于求成。在传统开发思路里,城区开发首先是把土地规划成各种功能区,然后按照面积和种类,出让给开发商。但新江湾城在前十年采用全新理念,“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居住,先环境后建筑”。也就是说,在转让开发之前,先进行城区基础设施和功能框架的搭建,包括城区市政、道路、水系、景观的系统骨架搭建;学校、文化体育、交通等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功能布置。因此,水系构成了新江湾城的 “骨架”。“骨架”之上,道路和绿化如血肉般有机长出;“骨架”之下,高标准的地下管线保障着整个体系的有序运行。

自江湾机场转为民用地以来,新江湾城经历了以大型居住社区规划为指导的局部开发,后又为符合上海城市发展的更高目标,重新进行了规划调整,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21世纪知识型、生态型花园城区”,提出生态化、智能化国际社区等目标。先进的规划理念和实施,让新江湾城实现了社会、文化和生态资源的均衡配置效应。依靠自身的生态环境、规划标准、产业基础、生活配套等基因,新江湾城如今的社区建设品质和管理模式,已经与国际标准及趋势接轨。社区80%以上居民对小区物业和治安状况表示满意,新江湾城街道还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安全奖”。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