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从越南逃难到美国的他为全世界难民写书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0-06-10 16:42
摘要:选择与被迫,有家和无家,重新开始和陷入停滞

“我是个间谍,是个卧底,是个‘内鬼’,是个双面人。”这是小说《同情者》的开篇第一句话。出生于1971年的阮清越4岁时随父母从越南逃难至美国。2016年,《同情者》为此前从未写过长篇小说的阮清越一举拿下包括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在内的诸多国际大奖。2017年,阮清越获麦克阿瑟天才奖,2018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同为该院院士的有石黑一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麦克尤恩、米兰·昆德拉、奥尔罕·帕慕克、爱丽丝·门罗等知名作家。

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的《难民》是阮清越的最新短篇小说集。与《同情者》相比,由7个短篇故事组成的《难民》题材更为日常。阮清越在题献中说明——这部作品是写给全世界难民的。

和其他难民相比,阮清越是幸运的,全家定居加州后,父母经营杂货店供两个儿子上学,他得以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取得英语博士学位。他从小听闻、经历的故事和十余年田野研究的成果,汇集在《难民》中。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他用一个个故事展现了从越南逃离的人和家庭在美国的生活,他们面对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困局,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难民”这个词背后的意味。

“越南移民”和“接受美国教育”长大,阮清越的身份和思维赋予《难民》正反两种叙事角度:既有纯移民的视角,也有从美国人视角出发进行叙事,甚至有美国战争老兵多年后回到当年的战场。两种角度的交叉和碰撞,凸显出了“难民”这个身份的复杂性和客观性。《难民》的故事背景从战争刚结束一直延续到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时间节点,阮清越描述了亲身经历过战争的美国和越南军人,也描述了在战后和平重建中出生长大的普通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美越战争带给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以及无数普通人的沉重影响。

“我的家人和其他难民逃到美国,带来了各自的故事,但除了自己人之间交流,多数不为外人所知。”对于4岁踏上美国本土的阮清越来说,越南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再回越南已是27年后。“我对越南的记忆,是通过美国电影、美国书籍获得的,它们的语言是英语,一种我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明说、潜意识上认定是母语的语言。我的周围都是难民,讲着蹩脚英语,我不由自主地用美国人眼光审视他们。我无法想象如何过好两种语言的生活,于是决定精通一门语言,放弃另外一门语言。就在努力精通英语及其文化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了解了美国人究竟如何看待越南人。”阮清越曾这样表示。

写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情者》,阮清越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但《难民》从开始动笔到出版花了20年。他在《难民》中以鬼故事、悬疑故事等类型小说的方式讲述历史记忆与同情共情的主题,比如《黑眸女人》讲述了一位捉刀手撞鬼的故事,《祖国》则讲述了二代移民重回越南故土的经历。整体来看,《难民》中的人物大多身处“不适之地”,想要表达的情感非常复杂,有追忆故土的乡愁,有大难不死的幸与不幸,有夫妻、恋人间的温情,有强烈的文化冲突。阮清越的文字克制,常用自嘲语气讲述同为难民的不同经历。

“被摧毁的家园和富裕的难民吸收国家,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人们的故事。”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评价,“阮清越是我们最好的难民生活记录者之一,他的《难民》没有《同情者》那样的隐喻和句法技巧,风格克制、留白,这种写法能够恰当地描绘任何一个国家的难民。”

“过去几年全球难民人数激增,逼近6000万人。《难民》是阮清越继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同情者》之后新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再次证明了埃兹拉·庞德的那句话:文学是永不过时的新闻。小说中的双重性主题——选择与被迫,有家和无家,重新开始和陷入停滞,这些不仅仅是越南难民的故事,是所有流离失所的难民的故事。”《卫报》如此评论。


阮清越在《难民》题献中说明——这部作品是写给全世界难民的。
图片来源:出版方提供


阮清越
图片来源:出版方提供


《难民》
图片来源:出版方提供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