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当年的上海石库门见证了怎样的建党图景?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安杰 2020-04-16 06:31
摘要:青砖黛瓦的石库门建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图景,也见证了早期革命者忠于信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4月14日下午,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龚正前往本市部分红色革命遗址瞻仰,实地察看上海红色资源发掘保护利用情况。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全市目前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有440处,党的一大、二大会址和四大遗址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红色地标。青砖黛瓦的石库门建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图景,也见证了早期革命者忠于信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为何早期革命者多选择石库门住宅

法国继英国和美国之后,于1849年4月6日在上海设立了法租界。整个法租界是旧上海相对独立的住宅区,其建筑整齐划一保持了法国的建筑风格,与万里之外的巴黎几乎一致。

随着法租界人口迁居的增加引起居住房屋供不应求,在租界内一批有商业头脑的英国商人便乘机在法租界中区建造大批成本低廉的木板房出租给华人居住。这些木板房一般采用联排式整体布局,并取某某“里”为其名称,是后来上海里弄石库门住宅的雏形。“里”“弄”是上海街坊的鲜明特色。当法租界以各种借口强行一次又一次辟路扩张后,街道两旁盖房建屋也逐渐兴起,出现了具有不同特色的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住宅均为独门独户修建而成。每个建筑都筑起很高的围墙,这不仅有助于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的安全性。此外,无论旧式还是新式石库门均设有前后两个大门,这有利于住户在紧急情况下逃离。早期革命者正是利用了石库门这些独特优势,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建党活动。中共“一大”召开期间,法租界巡捕闯入会场之后,“一大”代表迅速撤离,但他们并没有按照往常的做法从后门撤离,而是从前门走出,这也证明了石库门建筑的两门结构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由于法租界人口流动比较频繁,石库门里弄建筑四通八达,区内居住的居民成分复杂,利于长期隐蔽,所以早期革命者往往把秘密据点设在中区的石库门住宅里面。三益里、成裕里、渔阳里、延庆里、树德里等都是比较典型的里弄,这些里弄都与周边的马路相通,一旦出现不测情况,撤离非常方便。

三益里:聚集革命青年

20世纪20年代前后,先进知识分子在三益里创办了中国较有影响的《星期评论》周刊。《星期评论》与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齐名,被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该刊创办于1919年6月8日,以批判的立场,提倡新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社址初设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新民里5号,后搬至白尔路三益里(今自忠路163弄)17号,编辑部所在的石库门住宅也是李汉俊及其胞兄李书城的家。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革命青年。

李汉俊日本留学回国后不久,就参加了《星期评论》周刊的编辑工作,并很快成了这个刊物的核心人物之一。1920年3月,经李大钊介绍,俞秀松进入《星期评论》社工作,他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同志,男女大小十四人,主张都极彻底。”在俞秀松入住三益里17号之后,施存统、陈公培也相继住了进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受陈独秀之邀来到《星期评论》社,与陈独秀、沈玄庐、陈公培、杨明斋等交谈建党事宜,并向他们介绍俄国革命以及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和各项政策。

早期集聚上海的革命青年很多住在三益里附近的石库门住宅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住在白尔路三益里17号的《星期评论》社,邵力子的寓所在三益里5号。《星期评论》在1920年6月停刊后,早期革命青年在以《新青年》编辑部的渔阳里为中心的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住。陈望道原住在邵力子三益里的家里,后搬到陈独秀寓所老渔阳里2号居住,李达也住在这里。李汉俊由三益里搬到树德里居住。沈雁冰由于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就住在该馆附近。杨明斋、俞秀松等人则住在新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所在地,住在这里的还有时年16岁的任弼时,17岁的肖劲光,18岁的罗亦农,22岁的刘少奇……

成裕里:点燃信仰之光

1920年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译稿带至上海,交由住在三益里的李汉俊和住在渔阳里的陈独秀校阅。是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成裕里又新印刷所(今复兴中路221弄12号)印刷这也是该社承印的第一本书,印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初版首印一千册,很快售罄,版本封面上印着马克思半身水红色坐像,由于印刷时排字工人疏忽,封面标题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时隔一个月再版时,书名改为《共产党宣言》,加印一千册,又销售一空。之后,又新印刷所又印刷了《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一批革命书籍。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问世,使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主义划清了界限,激励起知识青年的革命斗志,坚定了理想信念,找到了他们的初心与使命,继而走上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同志与斯诺谈话时曾提及,“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意味深长地讲述了关于“真理的味道很甜”的感人故事。

渔阳里:筹备建党大业

1920年2月,为躲避北洋政府的迫害,陈独秀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离京经天津来到上海。陈独秀住进了门楣上方有雕花门檐的宅子,这个宅子就是老渔阳里2号,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居所。该居所建于1912年,砖木结构两层式石库门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花岗石门框,饰浮雕花序,水泥砂浆外墙。楼上厢房为陈独秀卧室,统楼为书房,楼下客厅是《新青年》编辑部,兼作会客室。

这里是《新青年》编辑部,也是中共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个工人刊物《劳动界》周刊的编辑部,还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在渔阳里,聚集了李汉俊、俞秀松、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李达等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中文名吴廷康)经李大钊介绍,在老渔阳里2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经酝酿筹备,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这里诞生。陈独秀等还分别与各地的革命者联系,积极发展党员,成立各地方支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此后,这里又成为中共“一大”的筹备处。中共正式成立后,中央局领导在此办公。

与老渔阳里2号同在一条弄堂的是新渔阳里6号,李汉俊、俞秀松、陈望道、施存统等早期革命青年在此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青年团。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社址设于霞飞路新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学员有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李启汉等。经过维经斯基的筹划,在这里还创办了由杨明斋主持的中俄通讯社。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帮助下,这里还发起上海机器工会筹备会,这是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工会组织。

延庆里:入住“一大”代表

1921年暑假期间,在距离“李公馆”仅有百米之遥的地方,有一所女子学校叫博文女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师生”,他们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借宿此校,石库门楼上靠西的三间前楼就是当时代表们下榻的地方,毛泽东同志住靠西的一间,睡在用两条板凳架起来的木板上。

该校创办于1916年,社址在法租界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后搬到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延庆里。黄绍兰担任博文女校校长,聘请黄兴夫人徐宗汉为董事长。黄绍兰丈夫黄侃是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两人都是湖北人,与李汉俊有同乡之谊。而李汉俊的嫂子——李书城的夫人薛文淑,当时是博文女校的学生,李书城、李汉俊与黄绍兰相熟。李达夫人王会悟做过黄兴妻子徐宗汉的秘书,她通过私人关系找到校长黄绍兰,租借教室召开“学术讨论会”。

按照中共“一大”会议会务组的安排,除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住在家中,陈公博携新婚妻子住在南京路大东旅社外,其余代表安排住在博文女校内。这里成为“一大”代表的食宿地,也为代表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建党、建团经验的重要活动场所。

树德里:诞生百年大党

1920年秋,位于法租界的树德里房屋刚建成不久,李汉俊随胞兄李书城便从三益里搬迁到这里。租下沿望志路而建的第一排5幢楼房中的两幢(今兴业路的76号),这是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人称“李公馆”。在树德里的石库门建筑有2排,共9幢楼房,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门楣有矾红色雕花。

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兴业路76号举行。来自七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俄共(布)远东局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在第六次会议进行过程中,一个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随后便匆忙离去。后来得知此人正是法租界巡捕房的政治探长程子卿。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终止会议,尽快分散离开会场。代表们离开会场后汇集到老渔阳里2号商讨下一步的会议安排。参会代表采纳了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建议,后续会议选择在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通过大会决议,并选举产生了中央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中国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踏上了新征程。

从石库门走来的百年大党正意气风发,恰风华正茂,正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带领亿万人民砥砺前行,不断凝聚起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