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居家隔离的韩国老夫妻给上门排摸信息的医生、志愿者送上饼干
分享至:
 (48)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雪妍 2020-03-11 07:39
摘要:居民口中的“安心”,是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守护。

“这是消毒片,一升水泡两片可以用来清洁地面,泡四片可以给垃圾喷洒消毒。”穿着肥大的白色防护服,隔着口罩和面屏,朴花子的韩语流畅。她在门口耐心解释,门内的韩籍居民不住点头,说着“康桑阿米达”表示感谢,还说多亏了她的告知,否则自己还以为这是可以口服的药片。

这位韩国妈妈跟儿子是长宁区荣华社区的居民,刚从首尔返沪两天,正在居家隔离。荣华居委会所在居民区共2.02平方公里,有42个小区,居住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居民,3.2万实有人口中,境外人口占了一半,其中将近一半为日韩籍。

最近随着外籍返沪居民的增加,居委、物业和社区医院的摸排压力都大了起来。对国际社区而言,摸排的第一道关卡是语言,“破冰”任务交给了和朴花子一样及时补位上岗的外语志愿者。


3月8日上午,古北新苑,上门做健康咨询的小队。(刘雪妍 摄)


“及时雨”志愿者

早在防疫初期,居委就准备好防疫友情提示卡,由小区热心的外籍居民翻译成多语种版本,告知居民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并留下了公共卫生应急电话和居委会的联系方式。

虽然提示卡上告知了基础内容,可很多即时和复杂的问题仍然需要面对面沟通。“志愿者们就是及时雨”,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说,“英语是通用语,大部分人多少能说一些,但小语种交流多亏了志愿者。”


3月6日,在程家桥街道召开的韩语志愿者培训会议。(刘雪妍 摄)

 3月3日,长宁团区委向团市委提出小语种志愿者的需求,为虹桥街道等外籍人士相对聚集社区中的外籍居民提供最新防控政策讲解、信息排查翻译等服务。从昂立教育招募的11名日语志愿者,以及从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招募的4名韩语志愿者很快上岗。

 在中智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工作的朴花子便是其中之一。她是朝鲜族,精通日韩两种语言,6日刚上岗就先电话排查了10户韩国人家,她逐一沟通完善了登记信息。


3月6日,朴花子在荣华社区给韩籍居民做电话信息排查。(刘雪妍 摄)

荣华社区有荣一、荣二、荣三三个社区工作站。3月8日一早,朴花子来到需要志愿服务的荣三,这里下辖10个小区,前一天回来的日韩居民有21户共42人,需要挨家走访。居委会办公室里,电话此起彼伏,工作人员说,来电的居民对最近小区很多人从国外回来,十分担心,希望社区采取措施。

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已经做好了分工表,每天都会核对数据,确定好重点地区返回的居民,并根据回程航班通宵值班等候,把每个人都定点送进家门,并及时安排好与上门排查的社区医生对接。

上门排查小分队由医生、外语志愿者、街道志愿者组成。这天的3支小分队由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张娟带队,她风风火火,一边协调帽子和护目镜等装备,一边叮嘱队友们:“填好的‘健康状况信息记录表’‘居家隔离观察承诺书’和‘健康观察15问’都需要逐页拍照,再返还居民自行留存。”

这15问中包括了航班信息、抵沪时间、同行人、同住人,以及一些个人基本信息。社区医生首次上门时,志愿者们要告知居民,居家隔离的14天内,每天都会有医生来测温两次;垃圾放在门口,会有人按时收;还要解答他们在填写信息时遇到的问题,比如同住人和同行人的信息要区分好,紧急联系人可以填同事或其他朋友等。

小分队敲开第一家门,就看到挤出来三张可爱的小脸。她们一点也不认生,对着门口这些穿着彩色衣服的大人们笑。3月7日,女住户带着3个女儿从东京回国,母女四人都需要健康登记。测温结束后,一行人在门外等了近半个小时才完成健康登记。

每户人家几乎都要填写二三十分钟,志愿者和医生在门口等着,随时解答疑问。朴花子穿着不透风的防护服热出了汗,一到室外就把帽子往下拉,透头气,街道志愿者的面罩上也是雾气腾腾。

有的人家一开门就涌出热气,大人孩子都光脚穿短袖,一测体温果然有些偏高。有位日本姑娘看到自己体温超过了38℃,忙用中文解释是一直开着空调的原因,医生让她在门口走道“冷静”一会儿再测,她也自己主动再用水银体温计测量,隔了一会儿体温就正常了。

这几天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们几乎全员“在路上”,人手实在不够,附近街道的社区医院都赶来增援,小分队里的俞医生和董医生就是新华街道来支援的。要摸排的居民们住得比较分散,换小区,找路线,上下楼,从中午11时开始,一行人走访完7户人家用了3个多小时。

俞医生敲敲站久了的腿,笑着说:“已经挺快了,我们昨天中午接到通知赶来,跑了6家,26个人,回到医院就已经7点半了,还要把当天的信息录入,都没饭吃了,只能吃泡面。”一栋栋“扫楼”,一户户敲门,把名单上每个人的体温数据填上,听到有人用不熟练的中文说“谢谢你们,辛苦了”时,她们也给自己加加油。


3月8日下午六点,最后一户健康询问即将结束,因为腰痛蹲在一边的虹桥街道社区医生。(刘雪妍 摄)

你们辛苦了,我们很合作

“您好,我是今天的日语志愿者。”居委会工作站门口出现了一位短发女生。朴花子小声猜道:“好像是个日本女孩。”果然,这个说话温柔的女孩名叫松本夏织,是日本人,来上海11年,在昂立教育做了7年日语老师。她习惯了这里的节奏,喜欢这里比家乡方便很多的快递和外卖,以及共享单车,也喜欢中国的水墨画,还去专业学校学习过。

一听日本志愿者来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立刻想起手头刚好有一件棘手的事:小区里有对日本夫妇3月10日要回日本,丈夫是2月8日来上海,要离开原本没有问题,可妻子是3月5日刚从日本抵沪的。按照规定,3月3日起,所有中外人员,凡是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重点国家或地区旅居史的,一律需要隔离14天。妻子隔离时间不够,按理不能和丈夫同时回日本。可在沟通过程中,丈夫始终坚持不能把妻子一个人留在上海,一定要一起走。

夏织认真听着,仔细分析:“那我就先告诉他要配合,离开小区会被追踪,就算到了机场,也上不了飞机,出门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还要再延长隔离时间。”工作人员提到对方情绪有些激动,她又补充:“如果还是不行,可以联系日本领事馆来告知他。中国有句话说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希望他能理解。”

“不理解”的确也有,因为文化差异,有的外国居民概念里只有物业,没有居委,志愿者上门时遇到过对方先打电话给物业确认,还要求撕掉登记的纸张。不过,走访中这样的情况是少数,大部分居民都能理解配合。日语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小王早上跟随走访的11户日籍居民,几乎都是独自来上海办公的商务人士,虽然不怎么会中文,也都很客气地鞠躬,一口一个“谢谢”,上岗两天,他觉得跟住户的沟通都比较顺畅。


韩国居民在问朴花子(左一)健康15问的填写事宜。(刘雪妍 摄)

下午出发的小分队刚到雅典花苑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就夸起了辖区的几户国外居民:“他们非常配合,回来后已经主动报备过了,态度都很好,微信上也一直保持联系,有需求都及时沟通。”

因为已经提前告知,开门看到医生,韩国的李老先生马上主动说:“量体温吗?好的好的,我去戴口罩。”身后的妻子也主动拿出手机,声音明快:“给你们看我们的随申码,都是绿色的。”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2年,两位老人中文都很好,家门口的玄关上还放着中式的刺绣摆件。

夫妻俩一人靠在门口的柜子上,一人俯在地上填起表,李先生一边填信息一边告诉医生们,因为工作关系,自己2月5号就申请来中国了,可一直到3月4号才到上海,“我们很合作的,每天都会给公司报告体温,没到事情不会出门。”医生给登记内容拍照留存,李先生想到自己的工作信息没有填完整,忙说还要补充完第三方合同的信息。

登记体温时,医生一时找不到笔,李太太赶紧递出一根,“用我们的吧”,还主动要用免洗消毒液帮忙消毒。李先生转身拿出几包饼干递给医生:“给你们,辛苦了。”登记完成,大家走进电梯时,他们还说着谢谢,一直没有关上家门。

结束最后一户登记,走出楼道刚好是18时整,朴花子家在徐汇,骑自行车回去需要45分钟,家住吴泾的小王也要再乘两个小时地铁,居委会办公室里有社工通宵值班,物业工作人员的手机也是24小时待命,居民口中的“安心”,是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守护。天黑了,路人还在借着灯光给盛放的玉兰拍照,天气暖和起来了。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上门排查测体温。(刘雪妍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