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从百万工人到百万创业者,上海东北角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逆袭
分享至:
 (3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9-09-04 06:30
摘要:滔滔江水,见证了杨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与百年大学的厚重历史,见证了上海东北角这片神奇土地从辉煌的“工业杨浦”,到活力的“知识杨浦”,再到魅力的“创新杨浦”的转型之路。

清晨时分,旭日初升,杨浦滨江迎来了第一批健身的市民。

曾几何时,对杨浦人而言,这段滨江岸线神秘又陌生:这里的浪花曾经见证民族工业的骄傲,但同时也带来高耸的围墙,破旧的厂房,以及围墙厂房之外,区域转型沉重而又艰辛的步履。

2017年,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滨江岸线得以贯通,今年9月下旬,大桥以东2.7公里的滨江岸线又将向市民开放。届时,沉睡了百年的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煤气厂、电站辅机厂、制皂厂、新一棉等工业遗存将走出历史尘埃,变成全新的亲水公共空间重回市民生活。

滔滔江水,见证了杨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与百年大学的厚重历史,见证了上海东北角这片神奇土地从辉煌的“工业杨浦”,到活力的“知识杨浦”,再到魅力的“创新杨浦”的转型之路。


百年工业重镇阵痛中重生


很多人不知道,杨浦的区名,最早源于纵贯杨浦腹地流入黄浦江的杨树浦港,滔滔的江水孕育了中国的近代工业文明。

新中国成立后,杨浦成为上海的最大工业区,是国家重要的冶金化工和轻工纺织制造业基地。一批万人以上知名大厂集聚在杨树浦路、军工路和大连路一带,白天人流物流穿梭、夜晚加班生产灯火通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浦的工业总产值占上海的1/4,这里诞生的中华牌香烟、上海牌手表、回力牌球鞋、凤凰牌和永久牌自行车等一批上海知名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这些紧俏商品成为上海制造的代表和象征。

但在上世纪90年代,杨浦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传统工业竞争力衰退,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区的杨浦危机逐步显现,企业陆续关停并转,职工下岗陷入窘困境地。十年间杨浦区域内工业企业由高峰时的1200多家减少到200多家、产业职工由60万人减少到6万人左右、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由25%缩水到仅占3%。

大杨浦,何去何从?经过一番思考,2000年前后,杨浦提出“两个依托”的思路,即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调整中形成的优势,积极推进城区功能的战略性调整,拉开了杨浦转型发展的序幕。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此为转折点,杨浦吹响了由“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进军的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杨浦双创进入了快车道,“知识杨浦”逐渐向“创新杨浦”转型。2015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杨浦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万众创新示范区。2016年5月,杨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至此,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更高品质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这“三区一基地”建设,成为杨浦发展的动力来源。

抖掉满身锈迹的杨浦,迎来创新时代。


从百万工人到百万创业者


今年6月11日,“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园区”在长阳创谷正式揭牌,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埃森哲数字创新中心、百度(上海)创新中心等AI(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陆续建成开放,上百个AI应用场景相继落地,而过去,这里是一座百年老厂房。

2014年,建筑师走进这座荒废了14年的中国纺织机械厂,老厂房从此变身为绿意盎然的创业街区。在创新引擎的带动下,长阳创谷每年企业生产总产值达35亿元,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值达6万元。

在杨浦,创业并不只是大开发区里不灭的灯火,也是小创业园里的咖啡飘香。800米大学路上,40多家咖啡馆和餐吧在花香和木栅中露天摆放,学生、创客们在这里聊项目、聊梦想。

工业遗存,一直是杨浦的重要财富。上世纪60年代,上海第二钢铁厂、富丽服装厂等企业来到凤城巷片区建厂,后来工厂陆续撤走,留下19幢具有历史风貌的厂房。老城区如何改造?建一个创业街区,是杨浦人的选择。近年来,杨浦推进老厂房改造利用,打造成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街巷系统。目前,杨浦已建成商业商务载体932万平方米,共有20家科技园,90家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形成“西、中、东”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转型给杨浦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杨浦经济开始变得轻盈:2003年以来,杨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从当年66.7%增长到了2018年的84.6%。区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6.71亿元,增幅位居上海中心城区前列。

转型让杨浦站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在一张五角场企业分布热力图上,位于国定路上的三号湾广场所在区域变成了一个红点,这里是五角场区域的高热度创业中心,集聚了上千家企业。小小五角场,创新浓度甚至可以与美国硅谷媲美。

转型也让新兴企业、新新人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过去杨浦有百万工人,今天杨浦有百万充满着奇思妙想的创业者,2018年杨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件。


“逆生长”吸引双创资源集聚


傍晚时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从湾谷科技园一幢办公楼里传出,创业者和白领们不出园区就能聆听一场专业级交响音乐会。在创智天地,别开生面的音乐节也迎着黄昏拉开帷幕,中外大师级乐队,民族、流行、古典、爵士轮番上演。

入夜,繁华热闹依旧。刚下班的年轻人换上跑鞋,到杨浦滨江进行一场“热波电跑”。他们在脸上涂抹荧光的彩绘,从杨浦大桥出发一直跑到滨江渔人码头,百年滨江锈带瞬间变成一条跃动的发光带。

年轻人挥洒着汗水,挥洒着用不完的青春活力,新新人类开始登上杨浦舞台。人们感叹,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的杨浦,正在“逆生长”。

越来越显“年轻态”的杨浦,也变得更有魅力,吸引各方人才来此创新创业。

区领导担任“招商大使”,带领企业组团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招生宣讲,应者如云。海外人才为什么愿意加入杨浦的“朋友圈”?“你看到一个区域如此重视人才,自然对来这里发展更有信心。”声网的创始人赵斌发现,在硅谷只要有鼓励海归回国创业的场合,一定能看到杨浦的身影。

发展“朋友圈”单靠“官宣”还不够,杨浦还有出许多“民间招商大使”。最近,优刻得总裁季昕华又多了一个身份,“上海独角兽花园”的秘书长,定期召开独角兽座谈会,目标是集聚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创新合力。

在杨浦的众多“朋友圈”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去年4月在“创响中国”的首站活动中,来自沪苏浙皖四地的25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代表首次在杨浦聚首,那也是长三角的创新朋友圈确立以来的第一次“网友见面”。今年,杨浦被推选为“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并发布了“长三角双创示范地图”。

杨浦的双创“朋友圈”国际范儿十足。近年来,各种规模的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性论坛在杨浦遍地开花。一个多月以前,“2019未来大会”在杨浦拉开帷幕,世界“人工智能之父”、纽约城市大脑推动者、中国类脑生物科学家等20多位中外科学家齐聚杨浦。一年一度的“杨浦创业之星”大赛,自2018年起,冠上“全球”二字,杨浦在8个本土赛场以外还发展出硅谷、西雅图、温哥华、多伦多、瑞典等海外分赛场,拿出2亿元在全球寻找“创业之星”。

双创引擎之下,杨浦不断拓展视野、提高站位,大格局谋求大作为。

栏目主编:王志彦 题图来源:邵竞 设计
本文图片:黄尖尖 摄、杨浦区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