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进口博览会如何助力长三角发展?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娟娟 毕凯军 2019-07-26 06:30
摘要:进口博览会选址在上海,并非针对单一城市的专属“政策红利”,而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各城市共同的发展机遇与使命。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口博览会”)即将迎来100天倒计时。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口博览会集展示窗口、功能载体、交易平台和沟通渠道于一体,兼具国际贸易开放性合作平台、国际公共产品和新开放标志性工程三大属性。进口博览会选址在上海,并非针对单一城市的专属“政策红利”,而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各城市共同的发展机遇与使命。因此,其溢出带动效应不应止于上海,而应进一步向长三角地区辐射,以更好服务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开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开放型经济新局面。

把握着力点,进一步放大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要求,进口博览会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平台”,其溢出效应辐射范围广阔、涉及领域众多、影响长期持久。

一是进口博览会助推开放升级。进口博览会有利于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和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包括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新形象。随着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从“离岸”布局调整到“近岸”布局,长三角依托市场规模、科技资源、产业配套、营商与人文环境等特色优势,有条件形成亚太地区全球产业链系统集成的新开放平台。

二是进口博览会助推贸易升级。进口博览会吸引境内外专业贸易主体汇集上海,带来全球新型贸易规则、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的交流创新,将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链接全球经贸网络的关键枢纽能级,进而带动国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三是进口博览会助推消费升级。进口博览会聚集来自全球的优质商品和服务,在打响“买全球、卖全球”上海购物品牌的同时,也实现了“全球买、全球卖”。借进口博览会东风,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通过建设一批国际消费品常年展示交易平台,积聚国际采购网络分销主体,扩大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和消费增长动能。

四是进口博览会助推产业升级。进口博览会为本土企业近距离接触国际最尖端、最前沿的新产业、新技术及服务新趋势提供了重要平台,倒逼国内企业不断强化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重要节点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控制力,驱动“中国制造”跨国配置资源、制高点布局生产并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五是进口博览会助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进口博览会衍生效应的直接体现。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联动,进口博览会为进一步完善跨境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制度环境开展试点,构建与开放型经济体制相匹配、相适应的贸易投资监管服务制度体系,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找准突破口,促进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进一步向长三角辐射

年年举办的进口博览会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打开新局面,不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红利,亦给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更高水平开放带来绝佳机遇。

一是提升长三角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长三角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将充分享受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传播提供“长三角平台”,为全球各地货物、技术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捷畅通的“长三角通道”。以此为契机,长三角地区将逐渐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参与者”“融入者”向“建设者”“引领者”转变,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协作和对接全球贸易网络为主,向积极参与重构或主导制定国际投资和经贸通行规则转变,从而提升长三角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推动长三角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根据《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三省一市将联合搭建进口博览会交易服务平台,共同策划开展贸易投资配套活动,促进区域市场融合发展。进口博览会引致人流、商品流、金融流、信息流、科技流、文化流等要素流量快速涌入,促进长三角城市形成连片发展之势,推动长三角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一体化大市场。

三是助力长三角打造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与纽约、伦敦等欧美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中缔结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业“为全球服务”的网络联系能级和辐射力偏低。通过积极承接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敏锐把握全球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建立完善新型国际产能合作机制,助力长三角本土型生产性服务业引擎企业和制造企业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着力构筑与世界级城市群配置全球高端资源需求相适宜的高能量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聚集辐射力的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和自主品牌汇聚地。

四是更好发挥上海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随着全球贸易和资源要素大容量、高频率跨境流动的不断增强,以顶级全球城市为“首位城市”的世界级城市群牢牢占据着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节点和产品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上海城市首位度占全国GDP的比重不足5%,与东京(26%)、纽约(24%)、伦敦(22%)等顶级全球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紧抓永久承办进口博览会的重大机遇,强化上海联结中外市场的重要枢纽功能,显著放大国家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在上海的系统集成效应,在长三角区域“水涨船高”中不断增强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级、城市首位度和国际竞争力。

共享新机遇,精准高效承接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

依托进口博览会作为国家级对外开放的重大功能平台,长三角城市群要精准把握进口博览会辐射效应、溢出效应,共创共享全球经贸合作新机遇,在新起点上拓市场、抢商机、扩开放、促发展,在迈向“世界级”的广阔舞台上打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团队赛” 。

第一,加强进口博览会平台核心功能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进口商品(服务)的“世界超市”和人人向往的“购物天堂”。充分发掘长三角各地综合保税区及保税展示交易中心的既有基础,打造一批集采购、仓储、集散、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和全球贸易港,打通展品变商品的“快车道”,延展进口博览会的时间与空间。推动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型总部、总代理商、总经销商、总批发商及其线上平台等贸易功能机构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企业在长三角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不断增强长三角国际贸易服务辐射能级,在全球价值链迭代嬗变中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利用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平台优势,深化跨境电商体制机制创新与新技术创新应用,合力构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中心。

第二,通力推动会展经济一体化,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步伐,着力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地。在进口博览会上海主会场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市场需求,探索在临沪城市设立特定商品或服务贸易的展会分会场,加强各地各类专业展会和相关贸易投资活动协调联动,构建长三角区域协同服务保障进口博览会的合作机制和一体化支撑体系。抢抓进口博览会全球专业服务商集聚上海的契机,持续扩大以原创性研发设计、总装集成创新、投融资金融服务、工业互联网、法律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环节为代表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数字贸易对外开放,促进长三角成为全球总部型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业务资源的汇聚地,更加凸显服务联系能级和网络辐射范围。对标国际最高阶投资贸易通行准则,推动长三角域内自贸区改革试点,尤其是重在双向开放和制度创新的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与进口博览会形成联动效应,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限制,重点加大教育培训、文化创意、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旅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领域的开放力度,促进高端服务贸易要素集聚,助推长三角合力打造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第三,大力引进国外先进产品、技术和外商外资,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发展定位,加快制定《长三角产业地图》,明确各地进口博览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以产业链为主线,以价值链为纽带,贯通上下游,推动产业与产业之间、相同产业上下游之间、同一产业的价值链各环节之间在长三角各区域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依托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传统工业园区,发挥政策和资源叠加优势,搭建本土企业与国际企业产能合作平台,引进全球领导品牌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高端制造基地等,借势借力推动区域制造业集群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瞄准进口博览会带来的全球高端产品和国际前沿技术,深化区域内科创主体和载体的产学研用合作,打造科技协同创新重大平台,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以此放大进口博览会的进口替代效应,引领城市群产业体系向强势产业自主品牌集群方向升级发展。

第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破除行政壁垒,打造有机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和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发挥进口博览会新型功能性平台作用,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在市场准入、监管规则、技术标准、资质认证等方面形成一致性框架,聚焦产业转移、跨地区布局、园区合作等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长三角港口与通关一体化,借鉴浙沪联手开发小洋山模式,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的内陆沿海通关协作,不断提升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和航运服务能级。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不同行政区域医疗、教育、养老、公积金等公共福利政策均等化流转,打破长三角人才流动“孤岛”。打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贸易环境,制定《外商投资法》配套政策法规,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功能,全面提升长三角国际开放合作新优势。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响上海“一网通办”、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等政务服务品牌,系统集成长三角各地改革创新举措,形成制度创新的正向叠加效应。

作者单位: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