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7次登上120层高楼,“睡在上海中心的男人”展示镜头下绝版上海风情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珈辰 钟菡 2019-07-20 20:50
摘要:余儒文个人摄影展“上海回忆”亮相M50。

生活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人们忙碌穿梭于各个高楼之间,有时会忘记回忆上海独特的风情带来的感动。正在M50大库画廊展出的摄影师余儒文个人摄影展“上海回忆”,提供几十余幅上海独特的建筑群摄影作品,带领观众重新认识上海这座城市。

《我与这座城》(2017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逐梦新时代· 2012-2017”全媒体摄影大赛 铜奖)

 
建筑是见证城市发展的活化石

 

被称为“爬楼党”的余儒文,对历史和建筑美学有着由衷的热爱,这让他选择用拍摄上海的建筑来展示他与上海的回忆。“如果我们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建筑就是活化石。”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曾经也觉得上海只有外滩和陆家嘴,但在拍上海摄建筑群的过程中,打破了我们对上海景色的固有概念。”余儒文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展示了一幅建筑历史跨度为105年的摄影作品,在这张竖幅的照片中,囊括了1911年建立的利康大楼,1929年建立的和平饭店,1934年建立的中国银行,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陆家嘴中1999年建立的金茂大厦,和2016年新建的上海中心。在另一张照片中,他将自己放在这一背景里。“我作为一个上海人,有幸通过摄影见证了我的城市105年来这样的发展,这就是我与上海的回忆与故事。”

 

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除了几幅上海全景拍摄,其余的都是建筑的局部细节,这是余儒文自己对于建筑拍摄的心得,“拍建筑是对一个城市的细节引导,我们固然需要大幅照片展现上海的壮丽,但也也像品酒品茶一样,慢慢去品口感中的酸涩甘甜,勾起你内心深处对于上海的感情。”

 

天气变化下的城市建筑独有风味

 

古人云:白云深处有人家。余儒文用他在2018年年初上海十年一遇的大积雪天气下拍摄的建筑,展示了“白雪深处”也有人家。他认为,上世纪留下来的洋房,是上海的历史给上海文化留下的难能可贵的礼物。在积雪的覆盖下,他拍下了几张居民楼的局部细节照片。他也拍过大场景下的积雪上海,但是更偏爱细节。暖黄色的路灯,橙色的墙壁,白颜色的雪,加上居民室内白炽光映出的幽暗的蓝,整张照片色调互补,映出了上海正在流动的活历史。油画专业出身的余儒文,在摄影的调色触类旁通,“冷光是画龙点睛的,但也不抢戏。”

 《snow·静安》(2018“国际静安 圆梦福地”摄影大赛 一等奖)

一张《黄浦江上—道虹》摄影作品,是余儒文认为可遇不可求的照片。“我当时在一个200多米的高楼上,正好遇到了风雨过后的完整彩虹。黄浦江被分割出两边,一边是上海的历史,一边是上海的现在——陆家嘴,一道彩虹下上海的过去和现在并存,而彩虹的圆弧也很完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道风景线。”上海曾被誉为“东方巴黎”,在彩虹和阳光的笼罩下,上海的建筑在光影作用下展开了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很多时候,余儒文在拍摄时会遇到极端天气。作为创作者,极端天气下的上海更激发了余儒文的创作欲望。“那天我拍陆家嘴,拍到一半下起了暴雨。天空仿佛一下子被撕开了一条口子。就在乌云即将吞噬陆家嘴上的天空时,我按下了快门。”从那张陆家嘴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镜头上已经有了雨点。

 

创作欲和灵感推动记录上海建筑

 

余儒文曾数次前往于1921年建成的沙美大楼废墟拍摄,这座矗立于北京东路的老建筑,因为建造时用海沙作材料,在岁月的打磨下被盐分腐蚀成了危楼,已经废弃了十余年。“这个楼里是没有灯光的,所有的光源都是来自外面霓虹灯的反射。所以我用了长曝光,整个画面就是五颜六色的。现在这栋楼在整修,翻新之后,没有了历史留下的沧桑和岁月感,我就没有第一次来这里时创作的心绪了。”

 

为了用创新的视角拍摄新建成的上海中心,余儒文于2015年7次登上120层高楼,在石膏板上睡觉,等待白昼的到来。因此,他也被媒体称为“睡在上海中心的男人”。一张上海中心最顶端的照片,现在已经成为绝版。“后来再去拍,这个位置装了信号接收杆,改变了整个楼顶的圆弧形状,就没有之前的镜头感了。”《皇冠塔——上海中心》荣获 2015美国摄影学会“PSA”旅游数码国际摄影展建筑类铜牌奖。在此基础上,余儒文将建筑照片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镜面拼接了原图,创作出一张映出《星球大战》经典角色达斯·维达面具的趣味图片。

 《皇冠塔-上海中心》(该作品荣获 2015美国摄影学会「PSA」旅游数码国际摄影展建筑类铜牌奖)

为什么不用航拍无人机来拍摄?余儒文将摄影和电影进行类比,“航拍确实有好处,整个视觉效果会很震撼,但是如果一个电影视觉特效很好,观众在观看时可能就会忘记剧情。”在他看来,海派文化是一种细致的文化,“只有真正记录建筑的局部,这样一种和生活相关的细节,才会有一种真实记录的感觉。”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余儒文也在研究用更多元的方式带来更有效的信息,他偶尔尝试用视频呈现上海的建筑风貌,但他偏爱静态的摄影,“我们需要动态来告诉人们当时的场面,但静态的摄影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回忆自己与上海的故事。”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受访者 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