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1951:庄汉宗的幸福生活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 2014-09-24 23:27
摘要:

【会员权限·《解放日报》独家老照片】工人阶级荷包的丰厚,折射的是新生政权将上海从1949年前的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的雄心。工人、烟囱、工厂……新兴的城市风景线,在帮助工人阶级完成自身阶级想象的同时,也在重构人们对于上海的印象。

 

一家人很闲适地围坐在客堂桌子前,时钟指针指向六点半。应该是刚用过晚饭的时分。那时还很年轻的毛主席在墙上的画像中,面色冷峻。男主人低头翻看一本厚厚的辞典,他的岳母或者母亲在悠闲地拉扯两个孩子,第三个孩子偎在母亲身边。虽然算是摆拍,正在缝纫的女主人脸上还是露出了由衷的笑意。

 

屋内的陈设简单,地坪甚至看得出还是泥坯,但桌上时钟的造型即便放到今日依然算得上时尚。照片上的藤椅、八仙桌和竹椅直至1980年代早期,仍然是上海普通人家中的寻常物件。

 

照片定格的时间是1951年5月27日。距离解放军攻占这个亚洲最大的都市整整两年。图片说明写道:庄汉宗的生活改善了。中机二厂工人庄汉宗家住河间路的尽头,有一所新盖的平房,屋内陈列着各式家具,从台钟到收音机,几乎应有尽有。

 

次日的解放日报没有发表这张照片,但是一篇《毛主席带来的幸福生活 快乐愉快的工人家庭》,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庄汉宗一家在1949年前后的生活境遇对比。

 

对寻常的工人阶级来说,衡量“幸福”的重要标准无疑是薪资。作为机械厂工人的庄汉宗,63年前的薪资水平如何,文章里没有具体提及,只是写道:“二年来,他家的光景不断好起来。现在他们不仅每天都可吃荤,每季都可添做新衣,而且把每月积累起来的钱盖了一所新的瓦盖平房。”

 

庄汉宗妻子生育时入住劳工医院,政府照顾周详,自己家中用的油、盐、煤、米也都由厂中合作社重点配售,要较外面买的便宜;而且从1951年“五一”开始,中机二厂实施劳动保险,生老病死都有了保障。

 

对比无疑是非常强烈的。史料记载,在1949年国民党统治的最后时期,乃至再朝前追溯几年,整个内战期间,多数上海工人实际上一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1948年11月8日,因为金圆券贬值,上海市场猪肉的价格在五个小时内上涨一倍,餐馆的价格随之翻一倍;1949年4月,上海卷烟厂的普通工人每天工资只够买一碗面条

 

庄汉宗的1951年,虽然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准比之前大幅提高,但中国大陆的工资制度尚处于混沌状态,既有供给制,也有部分供给制与工资制的结合,还有的企业实行以实物为基础的货币工资制。

 

上海则实行“原职原薪” (对解放后接管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职工,一律按照原来的工资等级制度、工资标准支付工资,按解放前三个月每月所得实际工资的平均数领取薪金)加发放维持费的办法,采用“折实单位”作为计算工资的单位,从而保证工人实际收入不受物价波动太大的影响。

 

庄汉宗的“幸福生活”还远未到顶峰。1951年底,全国进行第一次工资改革,统一以“工资分”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并规定了工资分所含实物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工资改革的施行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庄汉宗”们荷包日渐丰满。

 

资料显示,到1953年4月,上海几大支柱产业棉纺、机器、电机和五金、百货等商业,从业者的平均薪资水平较1950年11月均有大幅上升;庄汉宗所在的机器制造业,不包括奖金和福利,仅仅工资一项,增幅高达31.7%。

 

与此同时,新政府的市场调控也颇见成效。据上海市棉纺业1953年3月统计,当时工人每一块钱底薪折合2.21折实单位,可以买米6.12升,而同样一块钱在1950年只可买米4.95升,购买力提高了两成多。

 

工人阶级荷包的丰厚,折射的是新生政权将上海从1949年前的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的雄心。工人、烟囱、工厂……新兴的城市风景线,在帮助工人阶级完成自身阶级想象的同时,也在重构人们对于上海的印象——过去那个奢靡的、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一去不复返了。

 

再往深里探究庄汉宗,会发现更有意思的东西。庄本人原来高小文化,在中机二厂的职工学校进修后,文字水平大约达到初中二年级。在1951年5月27日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之前,他已经是解放日报的通讯员,在报纸上发表了多篇来自基层的报道。

 

没错,63年前的记者在某些方面和今日的同行差不多——采访,先从熟人入手。

 

纵观庄汉宗的新闻作品,涉猎颇广,既有工厂新技术的革新,也有抓匪特、拥军、拥护劳保协议。目前能查到的庄汉宗最后一次出现在《解放日报》上,仍是作为被采访对象。1952年4月28日头版的《上海工人生活有显著改善》这样描述庄汉宗生活之变:

 

“住在河间路尽头的中机二厂工人庄汉宗,他家里的变化,是两年多来许多劳动人民家庭变化的缩影:解放前,他家住在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没有窗子,长年见不到阳光,屋内仅能放一张床铺和一张小桌子,吃的是夹着砂子的洋籼米,一斤豆芽要吃两天。他亲爱的女儿,害病请不起医生,活生生折磨死了。生活的压榨,使他和他的妻子对旧社会增加了无比的仇恨,他们常常跺着脚骂:“这是什么世界!”解放后,他家的生活却过得一天天向上,他们不仅每天可以吃荤,每季都可添做新衣,而且从阴暗的屋子搬进了一所新盖的瓦房子里,而且有了一般的家具。”
 

 


 

1952年4月28日头版的《解放日报》

 

从那以后,公共媒体上的“庄汉宗”消失了。但显然,现实生活中幸福的“庄汉宗”仍在继续。属于工人阶级的荣光从那以后,还有数十年的半衰期。工人成为城市和国家的主人,这句话写在纸上,并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时钟再拨回1951年5月27日。杨树浦,河间路,庄汉宗家的客堂。这天是星期日。那个时节,上海的气候也该是暖寒相宜。一家人围在八仙桌旁,享受原本属于私密空间的休憩。照片上庄汉宗的三个孩子,到今日也不过年届古稀之年。他们应该有机会看到这幅曾经在胶片库中沉睡的影像。

 

不知在这个当年父亲曾经真真切切体验过幸福的城市,他们过得好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