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宰相为何起于州部
分享至:
 (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事美 2014-09-24 23:27
摘要: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引用中国的古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来自于战国思想家韩非子:国之栋梁,必须要经历基层的磨砺。

 

选拔高层领导干部,必须要注重基层历练,要有地方主政经验。只有学历、只会写文章的“温室干部”,往往难以独当一面。其实,这和我们熟知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战国大思想家韩非子说过一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部”。两千二百年前的韩非子意识到,国之栋梁,必须要经历基层的磨砺,如此方能既知民所向,又知君所想,否则就会沦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宝剑锋从磨砺出,刀剑要开刃,干部也要开刃。

 

古之宰相,国之重臣。看看历史上很多杰出的宰相,大部分都是从地方干起,摸爬滚打多年,甚至大起大落,饱经风浪,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电视剧里的狄仁杰是神探,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先后做过宁州刺史、江南巡抚使、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魏州刺史、幽州都督、彭泽县令等等。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还赢得了百姓民心。

 

为了保护百姓权益,他多次与权贵斗争,甚至向武则天劝谏,深得武则天赏识。狄仁杰也是打过仗的,充任行军元帅,曾征讨突厥。即使罢相被贬,他依然本色不改,直到再度复出。狄仁杰71岁去世时,武则天痛哭,悲叹“朝堂空了”。

 

北宋的寇准同样是个刚直不阿之人,做过几任地方知县后调入京城。由于办事得力,人品与学问兼修,深得宋太宗赏识,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真正体现寇准本事的是辽兵南侵之时,大宋命悬一线。寇准临危受命,一面指挥前线作战,一方面力排众议,坚决主张皇帝御驾亲征。此时的宋真宗虽然有些犯怵,但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前线。

 

无奈大宋朝奸臣当道,寇准两次遭罢相,仕途犹如过山车。但从基层打拼上来的寇准只认准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如果说狄仁杰与寇准还是普通家庭子弟,那么著名的宰相“刘罗锅”就是典型的官三代、太子党。不过,人家从不把“我爹是李刚”挂嘴边上,扎根地方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刘墉也是从小史官开始做起,慢慢升为地方主考官,后又被提拔为当地的教育厅长,先后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他深知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敢有半点舞弊渎职行为。乾隆对此一个劲地点赞,通报表扬“学习刘墉好榜样”。

 

他61岁做湖南巡抚时,四处察看灾情,没有公车,没有人给打伞,那滋味可想而知。查办山东巡抚也是如此,他化妆成道人,孤身深入险境。后来在乾隆身边,还要对付和珅,如果没有扎实的地方磨练,庙堂之内很难服众,况且晚年的刘墉并不是很受乾隆宠爱。

 

和刘墉一样,李鸿章老爹也是高官,官二代李鸿章更是身经百战,和他师父曾国藩同为大清的重臣。这师徒俩不仅一个属相,也都至少担任过两地的封疆大吏,地方治理经验丰富。曾国藩先后担任过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而李鸿章则更多,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兼任湖北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可惜的是,这二位虽总常常心情豪迈,继往开来,但没能走进新时代,也没有赶上好皇帝。作为大清的铁杆粉丝,他们的贡献无非是让大清多存活了几十年,从奄奄一息抢救到苟延残喘。

 

治大国如烹小鲜,宰相就是行政总厨。当大厨必先练刀功,连土豆丝都切得像板凳腿的根本没资格晋升,不在厨房里吸十几年油烟,又怎能指导饭店运作?当然,再有能力的人才也需好领导,正所谓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没有皇帝的开明,好官就难有施展的舞台。皇帝的底线成就好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信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