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老百姓家门口的这件紧要事,葛均波委员操心了好几年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飞 2019-03-05 07:09
摘要:去年年底,他又有了一个新头衔:“长三角院长”。

“履职多年,我一直关注医疗话题。”问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带到全国两会上的提案,他的回答直截了当。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拥有诸多称呼:葛院士、葛医生、葛教授、葛所长……去年年底,他又有了一个新头衔:“长三角院长”。受邀担任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后,他将帮助当地提升学科水平、培养人才队伍。

 

每周一次远程视频办公会议,每月几次乘坐高铁前往中科大一附院做一些手术演示…… 三个多月的沪皖两地奔波,让他对长三角医疗一体化以及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医疗水平提升有了更多新思考。他把这些思考浓缩成一份关于“健康扶贫”的提案,建议从人才队伍建设和医院管理两方面入手,整合不同区域的医疗资源,缩小地区间诊疗水平差异,方便老百姓家门口就医。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前,沪苏浙间的学术交流就已经往来不断,“这三地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安徽在心血管领域仍然存在短板。”葛均波发现,尽管中科大一附医在当地已是最好的医学中心,但一半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只有本科学历。相对应的,中山医院全是博士生导师。

 

当地好医生的稀缺,导致不少得了疑难杂症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或者只能前往上海等大城市寻医问药。衣食住行等生活成本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负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在不少经济相对不发达省市都很常见。

 

放眼全国,葛均波经过统计后发现,现在91%的医院加入或者建立了医联体,但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虹吸效应:地方基层医院比较好的医生被虹吸到了大医院,病人也去了大医院,结果导致大医院越做越大,小医院越做越小。

 

“建医院不在大,但要有好医生,要能给当地群众提供好的医疗服务。我觉得核心是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如何帮助医院培养一支稳定的队伍。”葛均波说。

 

葛均波建议,除了派遣医生会诊外,还应帮助当地医院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不走的队伍。另外,还要加快构建区域性的医疗中心团队。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有所突破——这一年间,长三角城市群的医疗资源正加速融合,来自长三角30多座城市的上百家医院自发组建了发展联盟,葛均波担任了其中心血管联盟的“盟主”。

 

与此同时,他还请中科大一附院的人事处、医务处等职能部门员工前往中山医院挂职,使医院的管理流程得到优化和提升。“通过优化本身的就诊流程,也才能真正地改善当地的就医环境。”葛均波说。

 

葛均波描述了理想中的就诊环境,“我在国外工作学习多年,以美国为例,很难看到病人从西海岸特意赶往东海岸就诊,这是因为两地实现了同质化诊疗。如果中国也能实现同质化诊疗,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会得到大幅缓解。”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吴頔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