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春节·一地一书味 | 江西抚州·一碗米粉的乡愁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临川钓雪 2019-02-09 13:00
摘要:母亲碾米成诗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书香上海”联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文化观澜”推出的“一地一书味”读者荐书活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因“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之称而得名的江西抚州。

 

推荐图书

 

《一碗米粉的乡愁》

邱建国 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12月

 

精彩书摘

 

美是粒大词

母亲搬不动

母亲只能搬动米

当一粒米等于生活的重量

母亲就只能搬动米的粉末了

 

母亲也爱美

可美像她年轻时的照片

连同母亲的红盖头

一起压进陪嫁的樟木箱底

年轻的母亲 鹅蛋形的脸上

嵌着一对深深的酒窝

可惜被生活的米粒

早早碾平了

母亲的磨盘

碾动一个贫贱之家缓缓地旋转

母亲的米粉

喂养了我们枯焦的肉体和灵魂

 

麻姑 是传说仙女

母亲 是家庭主妇

麻姑掷米 成珠成丹

母亲掷米 成粉成线

 

《麻姑献寿》的美 是仙女酿造的

《麻姑米粉》的美 是母亲酿造的

仙女的蟠桃和寿酒 是送给天堂的

母亲的米粉和乡情 是送给苍生的

 

家乡也流行选美了 我会选麻姑

哪座城的形象大使能美过天仙呢

家乡也流行美食了 我会选米粉

哪道食谱的色香味能美过麻姑米粉呢?

 

母亲的掌心 美那么小 米那么大

母亲的眼界 山那么小 家那么大

母亲的怀抱 天那么小 儿女那么大

 

麻姑掷米成丹

母亲碾米成诗

 

家乡流行选美 我选母亲

家乡流行美食 我选母亲的汤粉

 

留下米粉和汤

母亲悄悄走了……

 

推荐理由

 

回家过年——还有啥比“舌尖上的乡愁”更令人向往的呢?!而在沪客居已十载的我,自双亲前几年驾鹤仙去后,异乡为故乡、几年未回家过年了!今年喜出望外的是,正当我舌尖痒痒时,江右乡贤、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诗人邱建国用一部他主编的《一碗米粉的乡愁》畅销书满足了我的味蕾和心蕾。

 

我的祖籍地江西临川和出生地南城麻姑山,大家应该有所闻吧,我概括为“一亭一碑一仙一酒一粉”,即临川籍的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其中的《牡丹亭》、大书法家颜正卿的“鲁公碑”即《麻姑山仙坛记》石刻、家喻户晓的《麻姑献寿》三次观望过沧海变桑田的麻姑仙女及其赴蟠桃会给西王母拜寿的麻姑酒和麻姑米粉……此部由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卿”情推荐的新书,用“一道美味/唤起一座城市的/千年记忆/一碗乡味/承载无数游子的/爱与牵挂”。这是一场南城人关于米粉的“全民讲述”,也是一幅浓缩南城人乡音乡情的风俗画卷。

 

整部书稿给我的启迪:一是精神还乡,引爆乡愁井喷。“乡愁引起的原始性饥渴,填不饱的”(白先勇)一个好命题,给了在南城本土和身处异乡的南城人压抑太久的思乡情一个汩汩奔泻的出口。二是寓情于物,见物思亲。给羞于启口不善当面表达爱意的游子通过活龙活现、浓墨重彩描绘“一碗米粉”的同时,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原乡、原土、原亲一往情深的挚爱。三是深挖于“小”,钟情于“小”。非名山不留僧住,是真佛只道家常。遮蔽家乡变化的无数广角镜头,仅仅放大特写“一碗米粉”,接地气,近乡音,读之亲切,品之有味。四是放低身段,眼睛向下。不以主编自居,而隐匿于作者和读者群,与之同呼吸共命运。送之以袖珍版的“中国梦”,即每个老百姓、普通人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家乡的故事,用“舌尖上的故乡梦”对接“中国梦”。五是激活初心,重新出发。“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此类终极性哲学拷问,通过“一碗米粉的乡愁”,得以稀释、缓冲和和解。勿有高低贵贱、勿有性别界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国同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这点看,此部书稿不失为当下一部不可多得、原汁原味的原生文字、原味读本、原乡教材,读之顿生欢喜心。

 

荐书人:临川钓雪,江西临川人,客居沪十余载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