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七彩云滇寄申情⑧ | 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村:一枚绣花针的脱贫故事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敏 周文吉 2019-01-22 08:00
摘要:在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村的民绣传承实训基地,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猛弄”是彝语,是“好吃好玩,开心快乐”的意思,村民世世代代都秉持着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繁衍生息。猛弄妇女都是刺绣“高手”,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独到的刺绣秘诀。

两山两谷三面坡,一江一河万级田。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哀牢山的山腰上,哈尼族和彝族世居于此,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这片气势磅礴的世界文化遗产。11月,红米早早被收割完毕,梯田中已放入水,预备来年的耕作。初升的日光下,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哈尼梯田银波荡漾,宛如攀枝花乡绣娘自信的眼眸。

 

从“单打独斗”到“产销一体化”

 

元阳是红河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也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实现脱贫摘帽非朝夕之事,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探索精准脱贫有更多尝试。放眼全县,农村妇女人数众多,她们承担着家务和农活,一般不外出务工。如何调动她们的工作活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致富,是全县脱贫的重要突破口。这样一来,还能有效缓解留守儿童、乡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

 

在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村的民绣传承实训基地,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猛弄”是彝语,是“好吃好玩,开心快乐”的意思,村民世世代代都秉持着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繁衍生息。猛弄妇女都是刺绣“高手”,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独到的刺绣秘诀。

 

 

村中女子刺绣技艺精湛,以往却是“单打独斗”、“零打碎敲”的工作模式,自绣自用,或者是卖给本地人,略微补贴一些家用。转机发生在2012年,上海援滇干部来到这里,发现刺绣背后隐藏着巨大潜力。两地携手将猛弄司署、猛弄文化广场、猛弄土司绣品坊、猛弄民绣衍生馆化零为整,建成猛弄民绣传承实训基地。新成立的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引进上海穆驰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刺绣产品。

 

目前,合作社已设立两个传承站,发展社员200余人,有彝绣营销大户4户,营销员10人,从业者超过6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0多人。“猛弄民绣”先后参展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南博会、文博会,受到了企业家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猛弄村获得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荣誉称号,抱枕系列产品入围云南特色旅游文化商品“最云品”。张令琼、李世芬等佼佼者被评为“元阳县刺绣女能手”。

 

打通绣品走出大山的通道,绣娘们的命运悄然改变:不离乡土、不荒家务,既能赡养老人,又可教育子女。53岁的李秀珍在合作社工作三年多,“只要有空,我都会来这里做绣品,次数多得都记不清了。”她低着头边绣边说,“我很喜欢来这里跟大伙儿一起绣,有了上海的企业,收入多了。”据了解,目前猛弄绣娘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人均增收已达2000元。

 

猛弄正探索新型农村电商运作模式,打造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让顾客与绣娘一对一定制绣品。绣品的价格从原来的几十元,提高到百元乃至千元。下一步,合作社计划在三年内,实现全乡6个村委会社员全覆盖,发展规模化生产经营,不断提高刺绣水平,增加产品价值,推动刺绣产业成为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争取让绣娘的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在生活中撑起自己的“半边天”。

 

传好接力棒:“后继有人”需要创新和突破

 

一针一线在五彩土布间穿梭,高原奇花、青山绿水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当地妇女们从未想过,曾经深度贫困的猛弄村,可以通过自己的一枚绣花针焕发光彩。然而,要“绣”出一条脱贫致富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猛弄民绣”的创新是最迫切的问题。“绣娘的刺绣技艺过硬,但部分传统绣品已不符合现代审美了。” 攀枝花乡党委书记朱生明坦言,一开始绣品在大城市里的销路并不理想。

 

2017年,在上海市妇联的主导下,两地成立了“绣娘大联盟”。穆驰公司总经理、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社长靳英丽,是“绣娘大联盟”项目实施推广人。同年9月,上海出台政策,以对口支援专项资金资助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的绣娘培训计划获得了50万元专项资助。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培训,帮助红河400名绣娘提高自身技能,强化绣娘的图案整体设计理念,在丝线色彩搭配、服装裁剪和刺绣手法上下功夫,引导绣娘将民族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工艺相融合,将民族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底蕴通过具体艺术品来呈现,提升绣品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他们还组织绣娘到上海、苏州等地交流学习。“除了刺绣技艺上的交流,上海为绣娘带来的是观念上的突破。” 朱生明表示,在交流过程中,销售、推广的意识逐渐渗入村民心里,为“猛弄民绣”进一步发展赋新能。

 

刺绣产业初具规模,但很快就遇到发展瓶颈,猛弄民绣的传承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上海援滇干部介绍,长时间夜间刺绣会对眼睛造成损伤,他们为猛弄绣娘送来200多台护眼灯,同时也发现,绣娘老龄化问题严重,民族刺绣技艺可能面临“后继无人”。

 

2014年,新街镇水卜龙学校的信息科技老师马素英萌生了培养学生刺绣技能的想法,陆续组织了一批学生进行学习。直到2017年7月,在各方支持下,民绣工坊正式成立,现在已有40多名孩子在工坊里学习。孩子们在工坊学习,了解民族、认识民族、传承民族,家长的主动性也不断激发,其中就有许多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获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民间传承的手工刺绣又受到机绣的冲击,好多小孩子都不学刺绣了。”马素英说话的语气里带着激动,“刺绣是我们民族的根本,这是融在血脉里的,不能抛弃。孩子更能接受改良创新,她们才是未来的希望。”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元阳县不断深入挖掘梯田文化,立体开发文旅产品。伴随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元阳,走进猛弄,这里有美味的梯田红米,可以体验哈尼小镇的风土人情,还能开发什么文创产品呢?为了打响“猛弄民绣”的品牌,上海援滇力量正对接多个服装企业,联合猛弄民绣传承实训基地,共同打造“百福衣”。“百福衣”也叫“百家衣”,需要收集一百户人家的布料制成,寄托了对孩子的美好祝愿。“百福衣”计划由上海企业融入时尚元素操刀设计,猛弄绣娘以精湛技艺手工绣制,两地融合开发产品投入市场,创造刺绣产业新增长点。

 

“脱贫攻坚是是一场战斗,每个人都是一名战士,但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上海援滇干部感慨。猛弄村依靠刺绣产业脱贫的经验值得复制,攀枝花乡的一碗水村和碧播村是深度贫困村,目前也在上海援滇力量的牵线下与马克华菲结对,计划结合刺绣与缝纫,建成绣花扶贫车间,民族刺绣将拥抱更广阔的天空。

栏目主编:黄银龙 文字编辑:廖诗琪
图片来源 : 陈敏 周文吉 摄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