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上海三条老马路先后引发争议,为何希望网友们的“吐槽”不要停?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8-12-26 08:42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属于所有人,这个“相对最优解”在哪里,不能光听某一方的,必须有充分的协商。政府部门首先要有充分的包容度,不仅在事后要有接纳批评、随时调整的雅量,更要在事前有充分征求意见、充分吸收民意、充分包容创新的自觉。

复兴西路、愚园路、江苏路,这三条上海市中心的老马路,近来挨个在互联网上“火”了一把。

 

复兴西路上的落叶装置展,因色彩饱和度超高的街头装饰、造型妖娆的舞娘雕塑,引得市民和网友吐槽。在引发广泛讨论的当天下午,徐汇区政府就请策展方撤走了不协调的装置品,留下只有落叶为伴的道路。

 

愚园路1173号一家画廊外墙,被外国设计师卡米尔·瓦拉拉最新的画作“包裹”,明快、高饱和度的撞色风格令人眼前一亮,但也有人指出,过于鲜明的外墙色彩似乎同愚园路街区的立面、色彩和整体风格不够协调。这堵现代前卫的彩色外墙在12月中旬恢复了往日的浅灰色,部分网友也因此表达了遗憾和困惑。

 

距离不远的江苏路285弄,同样有一堵彩色围墙引发关注。起因是弄堂尽头的墙面被画上了与老弄堂一模一样的景观,虽然视觉延伸效果颇佳,但随即被网友质疑“会不会撞墙”。“画的时候考虑过安全问题吗?”这的确是个好问题。街道很快在围墙前摆上了两盆醒目的盆栽,防止了“误撞”隐患。

 

三条马路相继出现的争议,反映的实则是同一个问题:街区景观创新与城市风貌之间如何适配。而其背后要把握的,正是城市治理的准度和平衡。

 

围绕三条马路的争议,折射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有了公众参与意识,愿意主动对这座城市的变化表达关切;不少专业人士,也纷纷从普通市民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无疑是个好现象,说明政府非但不再唱“独角戏”,还在时时刻刻接受着各路“行家”们的监督。针对种种细节,参与者众的讨论甚至辩论,这本身就是“海纳百川”“开明睿智”,就是“开放”“包容”,会为这座城市提供别样的创造活力。

 

创新往往意味着脑洞大开,有时候很快能达成共识,有时候则可能一直众口难调。这就要看各方能不能通过有效协商和磨合,找出“相对最优解”。磨合,不仅是人与人的磨合,也可能是创意与环境、需求与供给、管理与服务的磨合。而无论哪个方面,有效的公共治理,都应该能够尽可能地找到一个“相对最优解”。

 

具体到城市空间的塑造问题上,为什么有些街头景观的创新被叫好,有些却迅速引发广泛吐槽,这说明公共艺术走出展览馆,走进城市、走上街区,还需要磨合的过程。

 

城市公共空间属于所有人,这个“相对最优解”在哪里,不能光听某一方的,必须有充分的协商。政府部门首先要有充分的包容度,不仅在事后要有接纳批评、随时调整的雅量,更要在事前有充分征求意见、充分吸收民意、充分包容创新的自觉。

 

同时,“脑洞大开”不等于“胡思乱想”,优秀的城市治理,既要鼓励足够的创意,又要让创意有可行性。这几条马路上的创意之所以引起争议,有一个问题就在于创意同现实之间,还没能实现很好的贴合。

 

复兴西路位于上海市中心最大的成片历史风貌区“衡复风貌区”,愚园路1173号和江苏路285弄均地处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既然是风貌保护区,就有不同于一般地方的导则,创意就不可能完全天马行空,而必须考虑同风貌的适配。江苏路老弄堂壁画,倒是兼顾了创意和协调,却忘了其所处的生活空间的特殊性,功能上有些“失控”,或也有点适配不足。

 

至于如何适配,就是对城市治理各方的综合考验。一方面,“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仍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理念。同时,相应的制度供给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最近一次修订已是2011年,对于历史街区建筑的色彩、材料、装饰等细节要求是否还有调整空间,这是许多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都在期待的。

 

用制度划出一个合理的边界,其实也是对创造的保护。而当创新与现实的匹配度达到那个最合适的黄金角度时,一定会像太空中两座无限接近的空间站一样,用一次完美的碰撞,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