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疯狂早教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分享至:
 (1)
 (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小微 2014-09-24 23:26
摘要:

唯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所构成的“早教纠结”,催生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般的成才恐慌。

 

起跑线:18个月!

 

当一位至亲告诉我他们全家要陪刚半岁的宝宝去某早教中心“上课”时,我惊讶莫名。这类中心虽声称是遵循科学规律教孩子如何玩耍云云,但我心中仍充满疑惑:难道今天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要在所谓的“科学指导”下才能迈出吗?那么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带着自然而然地长大,竟然是不科学的?

 

放眼当下,各色各样的早教机构,早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和火爆的大市场,其中很多机构,不仅资质不够,而且还打着形形色色的“科学”幌子、喊出蛊惑人心的宣传口号。这些机构所信誓旦旦的、家长们所笃信不疑的“理念”,就是一句似是而非的口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家网站曾向公众做过一个调查:多大年龄才是人生的起跑线?将所有参与者的答案加起来后取平均值,结果竟是18个月!也就是说,中国的孩子还没走稳路,就已经蹲在起跑线上了。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是,一名6岁的小姑娘因为没有考上重点小学,居然哭得晕死过去。因为此前全家人一齐上阵,用三年时间教她唐诗、奥数题、数独九宫格,就是为了让她考进名牌小学。

 

事实上,不仅一些私人办的早教机构开设了过多所谓的“双语特色”、“艺术特色”课程,并施以小学式的教学方法,未经科学验证的“幼儿读经运动”也令人质疑。

 

人生是不是赛场?如果是,有没有统一的起跑线和终点?是不是都如百米赛一样,一起步就必得要全速奔跑?输在了起跑线,是不是就意味着输掉了终点?只要这四问的任何一个答案为“否”,都足以证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荒谬。无论是“泯然众人”的古代神童方仲永,还是某些受点批评或挫折就逃避、神经失常甚至自杀的当代“小神童”,都证明教育不当或操之过急,都可能让孩子“赢”在了起点却输在了终点,甚至输在离真正的终点还很远的地方。

 

适当的教育是怎样

 

人的一生在何时进行何种教育才是适当的,这是古来学者一直想探明的“真相”。

 

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人具有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他把一个人的教育进程划分为每7年一个阶段:0—7岁为第一阶段,以体育训练为主;7—14岁为第二个阶段,以德育为主;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以理智培养为主。

 

近一百年前,鲁道夫•史代纳提出“人智学”理论,倡导教育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用健康、平衡的方式,追求孩子在意志(身)、情感(心)及思考(精神)三个层面能力的全方位成长,他也采用与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几乎完全一致的划分,强调要依次发展孩子的身体、情感和精神。

 

事实上,许多家长并非不懂“顺其自然”、“静待花开”的个中道理,面对孩子小小年纪就无休止地强制性“学习”,家长也未必忍心。然而,唯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所构成的“早教纠结”,催生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般的成才恐慌。其实,这种恐慌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

 

成才恐慌的背后,是对社会不公正、教育不均衡状况的疑虑与担心。只有当各级政府不再把升学率、重点率和获奖数作为对学校的考核标准、并将之视为自己的政绩,并且所有的校长和教师心中不再只有分数、手中也不再只有习题和试卷,家长不再斤斤计较于孩子每一次测试的成绩之时,教育才能回归于本质,才能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孩子们的身心。

 

所以,当我看到上海今秋小学一年级教材将“瘦身”,减少课文篇目和识字量的消息的时候,稍感欣慰。至少,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教材内容过多对推行“零起点”造成的压力,老师和孩子也能从繁重的课业中略解放一些。但最终结果如何,还需静观其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李宝花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