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不仅有邬达克,1930年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大上海大戏院设计者童寯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8-12-24 16:08
摘要:上海不仅有邬达克。1935年,赵深、陈植、童寯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打破洋人在沪建筑设计界的垄断地位,胜过公和洋行,赢得上海浙江兴业银行设计。这标志着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胜利。中国建筑师大展身手的时代本该到来了,但日军的炮火又使得一切中断。可是于炮火中,他们坚持教学,培养第二、第三代建筑师。童寯晚年没怎么回过上海,但这一代建筑师留在上海的建筑,带着他们青春时代的斗志和追求,一直留在这座城市里。

童寯出门总是步行。因为觉得坐人力车不人道。

 

1930年童寯在法兰克福歌德故居留影

 

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交通还很不发达,从住所到电车站要走20多分钟。同等收入人家,出门都坐人力车代步,但童寯拒绝。即便有时全家外出,妻子要带着年幼的孩子坐人力车,童寯坚持和大孩子步行到车站和家人集合。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他晚年。

在那些步行的时刻,童寯在上海的街头,看到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因九一八事变离开东北到上海,至1938年赴重庆,再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再去南京定居,童寯在上海度过了自己的一段黄金岁月。差不多一个甲子之后,他的孙子童明到同济大学读书、任教,又回到了童寯曾生活过的上海。沿着祖父的足迹走在这座城市,童明不免也要想,祖父当年在上海街头步行的时候,看到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和同时代因为战乱而来到上海的移民一样,童寯在上海的建筑里住过。但和同时代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作为第一代留美归国的中国建筑师,童寯在上海留下了建筑。

1931年,童寯到上海,加入赵深、陈植的建筑师事务所,该事务所于1932年元旦挂牌成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宁波路40号),此后完成了南京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南京首都饭店、南京下关电厂、南京孙科住宅等设计。1935年,“华盖”完成了上海外滩中国银行方案并赢得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北京东路230号)设计。后者是中国建筑师首次在竞争中胜过上海当时最大的外国垄断设计机构——公和洋行。

童寯步行在上海的那些时刻,正是上海这座曾经外国建筑师竞技的舞台,开始见证中国第一代自己的建筑大师崛起的时代。

 

【二】

幼年童寯(左)与父亲在沈阳浩然里

1900年,童寯生于奉天盛京(今沈阳)的一户满族家庭。他的父亲恩格通过保和殿复试成为进士,钦点七品,先后担任过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和奉天省教育科科长。极为重视教育的父亲,力主让孩子接受新型学制教育。童寯于1921年进入北平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就学期间,他认识了闻一多、梁思成、张治中、杨廷宝等人,又在外籍老师的支持下,在钢笔画、水彩画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并举办个人画展,全校闻名。这些经历渐渐鼓励他立志去寻求一门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筑学。

 

童寯建筑构造课程作业,1925年12月13日

 

1925年,童寯从清华毕业,选择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书。此时,正是中国现代的城市发展与建筑事业发轫之际。中国第一代自己的建筑家崭露头角,群星璀璨,其中一批最为杰出的代表,如范文照、杨廷宝、梁思成、童寯、陈植等,都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他们在归国之后,积极活跃在建筑设计、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以及建筑管理等诸多领域,对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只是身在其中,童寯并未意识到自己这辈人的担负。1930年归国后,他到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当时,在东北大学执教的还有梁思成、林徽因、陈植等,先是校友,又成同事,这群年轻人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科与建筑教育的建立带来新生力量。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战火燃至东北,陈植辞去教职来上海和赵深创办事务所,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赴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任职。童寯在东北坚持到最后一刻,资助学生进关逃难,在举家避难北平途中,还不忘携带东北大学建筑教学资料和幻灯片,直至1949年后,如数归还东北工学院。

1931年,童寯到上海,加入老友陈植、赵深的事务所。一年后,“华盖”成立的合伙人签约合同上,开宗明义写下了这三个风华正茂的中国建筑师的宗旨:“我们共同目的是创作有机的、功能性的新建筑。”他们一反当时流行的复古“大屋顶”风潮,坚持设计简约实用的建筑,令人耳目一新。1931年,童寯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并被选为首届常务理事。

 

新教教堂,童寯,1928年,高年级设计题目III,布扎设计协会一等奖

 

【三】

童寯在上海的早期住宅,位于林肯公寓(淮海中路1554号)一楼。他的家,成为东北大学建筑系流亡学生的第二课堂。

为了不使流亡学生中断学业,童寯呼吁建筑界好友来他家里,为学生义务补习功课,并组织考试,历时2年,培养了我国第一代自己的建筑师。童寯的儿子童诗白记得,当时正值上海建筑事业发展迅速的时期,童寯常常工作到很晚回家,但还坚持给流亡学生上课。童诗白的任务是“给他们端茶送水”。“一天晚上,他们来了将近10个人,进屋后表情都很严肃,不知出了什么事。只听见父亲说‘现在我们考试’,他们就各自找好座位。有的围着饭桌坐,有的靠在沙发旁的茶几,有的利用放留声机的长条桌作为书桌,有的索性占领我和父亲共用的大书桌——这些家具都是父亲自己设计的,饭桌和书桌属于组合式,可以延伸和合并。我的任务由端茶送水改为找纸、铅笔和橡皮。第二天早上就听到母亲埋怨说怎么有这么多铅笔屑。事过不久就看到他们一个个来辞行,大概是毕业后找到了工作。以后凡是过年过节或是出差到上海,他们都要来拜望父亲,像刘鸿典、郭毓林、刘致平,都是常来的客人。”

刘鸿典后来设计了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等。刘致平后来测绘杭州六和塔并做修复设计,协助梁思成绘制《清式部工程做法》补图并撰写文字说明,编纂了《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10辑,梁思成主编)、《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等。

不过,童寯家里也有不受欢迎的客人,那就是一些营造厂的老板。他们逢年过节带着礼物送到童家。童寯的规矩,就是一律不收。有时营造厂的老板们在家门口放下礼物就走,童寯就要求童诗白立即带上礼物退回原主。经过大约两年拉锯战,营造厂的老板们终于都知道童寯是出了名的“戆大”,终于不来了。但1982年童寯到北京住院时,一位当年的施工工程师去看童老,回忆说,只要童寯到工地监工,大家都不敢怠慢。那种严谨的作风,使那位工程师很受教育。

 

上海龙华报恩塔水彩渲染,1933年童寯绘

 

在上海的岁月里,周末休息日,童寯就带着照相机到上海、苏州、无锡、常熟、扬州和杭嘉湖地区有园林的地方考察。有些地方是已经荒芜的园子,童寯还要对看守人说明来意并付小费才能进去照相,由此用莱卡(120胶卷)留下许多园林古迹的影像。有时,他也亲自用水彩画记录了嘉定潭影阁、苏州山塘水、昆山水上人家等。有时也拿回家,和杨廷宝、赵深、陈植等朋友讨论。1937年,童寯历时5年走访后完成了《江南园林志》的写作。

1935年,“华盖”打破洋人在沪建筑设计界的垄断地位,胜过公和洋行,赢得上海浙江兴业银行设计。中国建筑师大展身手的时代本该到来了,但日军的炮火又使得一切中断。1938年,童寯赴重庆、贵阳主持“华盖”分所,主持重庆炼钢厂规划、贵筑县政府、华溪清华中学等工程,直至1946年重回上海。

 

1982年童寯在童诗白家中

 

20世纪50年代起,童寯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83年病逝于南京。晚年他没怎么回过上海,但童寯留在上海的建筑,带着他青春时代的斗志和追求,一直留在这座城市里。

 


童寯(1900-1983),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设计师

童明,童寯之孙,1968年生,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童寯(中)与孙辈合影(右一为童明)

 

【相关链接】

从宾大走出的中国建筑师

 

■童明

 

  1918年至1937年间,宾大艺术学院共招收了26位华裔学生,其中17人从该校毕业并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

 

  在中国留学生中,有两名是女性,她们是林徽因与孙熙明,而且分别与同去的梁思成、赵深结为连理,传为佳话。其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真正留下影响的,大约有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李扬安、卢树森、梁思成、林徽因、谭垣、童寯、吴景奇、过元熙、梁衍、王华彬、哈雄文等十几人。

 

留学时期合影,前排左起,梁思成、林徽因、陈意(陈植姐姐)、陈植,摄于1924年

 

  由于年年都有华籍学生入建筑系就读,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华籍学生的群体形象。

 

  这批留学生一般或出身优越,或家学渊博,在前往宾大留学时,就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外文基础及国学素养。在1910年—1930年期间,宾大由于保罗·克瑞的引领,正处在顶峰状态,宾大艺术学院的建筑教育体系日臻成熟,对于中国留学生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在1910年—1930年期间,宾大建筑专业的学生,连续四年获得巴黎大奖,并获得了将近1/4的全美设计竞赛奖章。

 

左图,朱彬,中国学生为费城获得建筑荣誉。右图,陈植,柯浦纪念奖一等奖方案,1924年。

 

  第一位来到宾大建筑系的中国留学生朱彬,三年级时就在由布扎设计协会组织的全美大学生竞赛中,凭借一份名为“中国大门”(Chinese Gateway)的设计,获得二等奖。1924年,陈植提交的关于费城市政厅西北角建筑改造设计方案,获得了当年的柯浦纪念奖一等奖。竞赛主办方所提出的题目是在费城市政厅北面进行一定加建,以完善街道转角形态。陈植的设计方案是在市政厅西北转角处添加一道斜向立面,不仅将两个方向的立面连成一体,形成一个钝角的转折关系,而且通过壁龛、列柱的处理,为这一侧角添加了一个端庄的入口。梁思成在这一竞赛中也获得了荣誉奖。1928年,童寯在亚瑟·布鲁克奖竞赛,也就是由纽约布扎设计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全美竞赛中获得一等奖。除此之外,童寯还在1927年的亚瑟·布鲁克奖的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同时获得二等奖的还有中国留学生李扬安。

 

左图: 海登楼大绘图教室,摄于20世纪10年代—20世纪20年代

 

  中国留学生中最耀眼的明星当数杨廷宝。在被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的毕业典礼上,时年23岁的杨廷宝被学院院长莱尔德称为学院最出色的学生之一。在短短三年的本科阶段中,杨廷宝在建筑设计竞赛中数次获奖,其中包括1923年赫克尔奖二等奖、1924年市政艺术奖二等奖、1924年艾默生奖一等奖,另外还获得1924—1925年沃伦奖一等奖、1925年亨利·亚当奖二等奖。

 

  同时,第一代宾大留学生多才多艺。例如陈植在学校的歌唱团中担任男中音。林徽因则在学业中展现了极为充分的美术天赋,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然令宾大的老师记忆犹新。

 

(摘自《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群体》,《时代建筑》2018年第4期)

 

 

本文图片:作者 提供
题图说明:大上海大戏院方案,1933年设计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